海上丝路“遗珍”香山古驿道:古道苍茫连山海 百载云烟此中存
2024-02-28 上午 10:45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羊城派”   
分享

  岭南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它将崇山峻岭、平原台地纳入胸怀,也将碧波荡漾的珠江引入南海。两千多年来,翻越五岭的众多古驿道打破地理限制,通过水陆转换,形成联系中原及海外的南粤古驿道脉络,将这片山海相连,点亮了文明的星火。车同轨、书同文,在岭南大地上蜿蜒前进的南粤古驿道联系中原与海外,就像活力奔腾的动脉,源源不断地将物流、人流、文化在其中往来输送。南粤古驿道由港口而内地,由内地而岭南,由岭南而海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位于珠海境内的岐澳古道、长南迳古道、凤凰山古道和金星门水道四条古道水陆并行,承接南北,均是古代联系珠海、中山和澳门三地的主要交通要道,被统称为香山古驿道。作为近代广东地区民众走向世界、开风气之先的重要通道,这里不仅涌现出了一批闻名中外、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并以其“开放创新、群英荟萃”的文化特点在南粤古驿道中独树一帜,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1

2

  珠海、中山、澳门同属大香山地区,历史同根、文化同源,珠海历史名人研究会会长吴流芳认为:“珠海境内的古驿道是古时中山、唐家地区的人们通往澳门的必经之路,是联系中珠澳三地的纽带;是促进中国近现代出海留洋、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民主革命之路;是承载孙中山、容闳、唐绍仪等香山先贤精神的道路交通型遗产廊道;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脉的延续。”

  长南迳古道:依形而设 依势而变

  长南迳古道作为香山古驿道的中线通道,其开道的具体年份已无从考证,最早有史所载的是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古道遗址如今掩映在凤凰山的密林浓荫里已三百余年。吴流芳介绍,长南迳古道遗址越过凤凰山南北,南起东坑普陀寺东侧的怀庵古庙,北至凤凰山公路隧道东出入口左侧的百足头,全长约4.5千米,海拔高度分别为“北坡迳顶160米,南坡大迳顶140米”。

3

  2016年年底,长南迳古道被确定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8条示范段之一后,珠海对其进一步开展了保护修葺工作。长南迳古道所在的凤凰山脉大致为东西走向,长南迳古道为南北走向,穿越凤凰山,以山巅为界,大致分为山下段和山上段两部分。山下段原古道除两座石板桥外基本为砂土路面,山上段古道保存较为完整,为石步级和三合土路面等。古道依山而上,就形依势。山体植被茂密,整个古道修筑依形而设,依势而变,尊重自然,就地取材,多种形制的路面营造工艺传统、古朴,排水系统纵横交错,实用、科学。作为珠海地区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古道的修筑是对自然最轻微的触碰,随着修葺工作的开展,长南迳古道正像一颗耀眼的珍珠正在拂去尘土的遮盖。

4

5

6

  吴流芳说:“翠微吴履贤曾于清朝乾隆年间重修了古道,用石块铺设了上坡路。古道现存清代石桥三条。新修建了五溪亭、聚贤亭等节点景观,使其成为南粤古驿道精华段。”行至古道中途可见一摩崖石刻,阴刻行书三行“雍正三年孟秋榖旦佘非凡重修长南迳”,其中更是记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珠海文化遗产图集》记载,雍正初年,官塘村富翁佘非凡五十得千金,七十嫁女,女儿嫁到隔山的东坑村三朝回门。过了午时,这可等急了老人家,女儿诉说了路难行的缘由。之后,佘非凡组织村民筹集资金,用一年时间重修长南迳,铺石阶、架石桥,在隘口削山辟路,为南北居民交往和商贸流通开出了便捷之路。在抗战时期,长南迳古道更是成为广东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从五桂山通往澳门的一条重要交通线。

7

  岐澳古道:接古通今 “又美又仙”

  岐澳古道作为香山古驿道的北线通道修筑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岐”指香山县城石岐,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市城区中心石岐;“澳”指濠镜澳,即今澳门。岐澳古道全长70公里,分“东干大道”和“南干大道”两条,其中位于县城南面的南干大道是主要通道,连接中山、珠海与澳门三地,曾是兴盛一时的商道。吴流芳介绍,从最北边的中山南门口出发,这条古道历经九道湾,途经桂峰茶亭、双合山、石鼓、云迳顶到良都和谷都交界处,转东入石莹桥、大南坑、平湖沙岗、三乡雍陌,在古鹤处转入珠海境内,随后便以气贯长虹的气势,经界涌村、南溪村、长沙圩、翠微村、前山寨、拱北等地,直抵澳门。

8

9

  当后人试着梳理岐澳古道并不算长的历史脉络,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演变脉络也变得更加清晰、完整。据调查,包括古驿道路址在内,岐澳古道沿线散布着云迳寺遗址、桂峰茶亭遗址、通衢土地庙遗址、“李信义堂”石碑、“许真君格言”石碑等近10处历史遗迹。

  但这段接古通今、“又美又仙”的沧桑驿道,在其生命力最为繁盛的时期,却也书写了香山人一段颇为艰苦的岁月。史料记载,当时由香山县城出发,经岐澳古道南干大道,一日便可抵达澳门,因而促成了沿线极频繁的原始商贸往来。众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或生计无着者,天不亮就担上瓜果蔬菜由石岐出发,翻越70公里的险山峻途,徒步丈量至澳门关闸,用贩卖农产品所获之银钱,购置紧缺的火柴、蜡烛等,带回香山县城出售,往复行走,以维持生计。

10

  清人吴兴祚曾作长诗:“岭外云深抹翠微,翠微村外落花飞。负贩纷纷多估客,辛苦言从澳里归。”描写的即是在(今珠海)翠微村外所遇到的由澳门贩货归来的商人,“辛苦”二字,道尽其中况味。曾创办香山首份县报《香山旬报》的郑彼岸也曾以长诗《走翠微》,记录岐澳古道上的艰辛行者。

  世易时移,沧海桑田,当步行、担挑运货的交通方式逐步淡出,岐澳古道逐渐没落。经过多年的城镇化进程,如今已然隐没在城市发达的交通路网中间。

  金星门水道:襟喉要地 联通远洋

  金星门水道作为香山古驿道中唯一一条海上古驿道,其自中山市崖口村起,沿着珠海近海,一路南下直达澳门,全长约50公里。

  古时,香山地区由大大小小的岛屿构成,沿水路舟行是人们出行、商贸交易的重要选择。吴流芳告诉记者:“珠海地区除了位于陆上的凤凰山古道、长南迳古道、斗门古驿道,还有以金星门水道为代表的众多位于海上和内河的水道。”《香山县志》记载:“二峰相峙,隐若双龙,中有小屿如珠,亦曰金星门。”金星门便是因这个在伶仃洋中的小岛而得名,而“二峰”就是如今的淇澳岛和唐家半岛。

11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设立粤海关澳门口岸,澳门进入了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桥梁。因香山地区内河航道复杂,为加强对口岸贸易的监管,清政府规定前往广州的洋船在来到澳门后,都要等待设在前山寨的澳门同知衙门安排人员引领,才能进入珠江内河上溯至广州口岸贸易。因此,澳门去往广州的金星门水道成为外海船舶来华贸易的咽喉。《香山县志》就记载了澳门一带大批商船等待的景象,《香山县志(道光版)》也记载了金星门水道路线及其上络绎不绝的各类商船,可见当时金星门水道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这种襟喉要地的特殊性,香山地区成为当时西方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据《香山县志续编》(1923年版)记载,清末民初香山地区古水道分为海程东路和海程西路。其中海程东路(即金星门水道)由石岐水路至澳门,是县城石岐至澳门的重要交通动脉。海程西路由石岐水路南分两条支线,一条往前山寨、澳门,是石岐至澳门的重要通道;一条往黄粱都、新会海口埠,出远洋联通更广大的世界,是石岐联系黄粱都及下南洋的重要通道。

  这两条水道流经今珠海境内,沿线津渡密集,航运繁忙,货物往来频繁。据《香山县志续编》(1923年版)记载,清末民初已有长行渡等八十多条航线,包括石岐往省城、澳门往新会、黄粱都往新会、淇澳至石岐等航线;横水渡航线十几条,以小榄、黄圃、坦洲等乡渡为主。长行渡航线一般使用体积较大的木船,民国时期出现火轮船拖渡,运载货物以大米、生果、蔬菜、水产、生猪、“三鸟”(鸡鸭鹅的统称)和土特产为主。光绪二十年(1894年),于省、港、澳定期航行的大木船就有32艘,主要运载盐、海产品、干货、砖瓦、柴炭、布匹等。发达的航运极大地提高了商品运输效率,促进了香山地区商贸繁荣。

  发达的水路交通和频繁的对外商贸为香山地区与外界的人文交流奠定了基础。大批香山人依托水道走出国门,远赴美国、南洋、澳大利亚等地务工、经商、求学。青年时期的孙中山就是乘帆船经金星门水道到达澳门,再由澳门搭乘轮船赴檀香山求学。此外还有珠海金鼎人蔡兴在澳大利亚经商致富后回国办起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营百货,珠海梅溪人陈芳回乡时带回了珠海历史上第一台小型发电机……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或推动近代民主革命,或推动近代贸易和工商业发展,或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香山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香山古水道如枝杈交错,串联起珠海地区文化交流、商贸往来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时至今日,许多古水道已退出历史舞台,唯余古码头和古渡口向往来路人诉说着昔日繁华;但还有部分水道发展为现代水运航线,继续迎来送往,谱写今日珠海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凤凰山古道:商贸动脉 声名显赫

  凤凰山古道俗称古官道。作为香山古驿道的东南线通道,是一条由官府修筑的官道,距今已存在近500年,全长约40公里,南至澳门,北至珠海上栅村。途经两处摩崖石刻和一处石亭,曾是官员到香山盐场任职和视察的陆路通道,而在为防倭寇而实施海禁政策的明代中晚期,该古道更是由澳门陆路通往内地的商贸动脉。

12

13

  宋代,广东制盐业成为朝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海山场村也因为制盐业成为香山县的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吸引着珠三角地区的民众前来定居或从事商贸活动。频繁的往来促进陆路的成形,由于海岛地形的限制,最早的陆路取道于凤凰山上。明代之后,由官方主持在凤凰山上修筑了驿道,为地区经济的繁荣、人员的往来提供了便利,这便是如今位于珠海香洲区凤凰山上的“凤凰山古道”。当时香山地区北部民众,大多取道凤凰山古道,风尘仆仆而来,在山场歇脚再去往澳门,或在山场做买卖,转运货物,凤凰山古道也见证着珠海山场逐渐从一个盐场向一个古驿道上的商贸圩镇转变。

  这样一条地位和声名都十分显赫的古道,在史书中却难以直接觅得其踪迹。这是因为官道多为驿道,朝廷修建官道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交通效率,让马匹能在宽阔的官道上驰骋并在一路上配以相应的驿站供换马以及休整,从而缩短情报及物资的传递时长。凤凰山古道是一条少有的穿梭于山间的古官道,不能骑马,因此虽是官道但却未设驿站,因此关于这条官道的记载自然会少一些。

 

  (原文发布于“羊城派”,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