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楼之乡
2018-08-28 下午 02:20   作者:广东省始兴县史志办 钟良江   
分享

       车八岭的青翠,墨江河的清澈,花山平湖的灵动……大地的灵秀滋润着始兴,她的青山碧水当是这一绝美画卷上真正温润清雅的璞玉,造化钟灵,风物丰瞻;山林逸兴,气息长新,不愧为全国“最美小城”。地处粤北山区的始兴县,这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自然景色、风土人情独具风貌,其中特别让人梦游迂回而又流连忘返的是,那一座座迄今留存完好而气势雄伟的围楼。这些围楼,在始兴县各村落和自然山水间,点缀呈现,令人魂牵梦萦。它们久经沧桑而显厚重,不但成为了人们穿越时空、感悟人生的一条思维线,更凝聚了沉重的历史记忆,彰显出始兴客家先人们的睿智与大气。

       “有村必有围,冇围唔成村”,这一始兴俚语,从广东韶关市沿G323国道往东45分钟车程;抑或从韶关经大塘过小坑水库也仅60多分钟车程,一进入始兴境内,就能得以充分的体现。

       公路两旁,目光所及的村落,都有那么一座两座,或青砖、或河石、或泥墙构筑而成的独特的碉堡式古围。从饱经500多年风霜而满目疮痍的都亨廖屋石头城里的“泥土围”,到独具客家风情的东湖坪民俗村中的“永成保障”围,再到壮丽恢宏、风韵犹存的隘子镇满堂村的“满堂客家大围”,始兴围楼既有其相通的共性,又有其超脱的个性。在围楼的建筑设计上,既有中国传统的五行风水内涵,又有朴素的人文思想和岭南客家建筑的元素。从旧时风水上来看,有的围楼为了避讳,或防止对其附近周围的民宅形成不利冲煞,便在围楼的设计上,把围楼的墙角,修砌成流畅的圆弧来防冲煞;更多的围楼,则在四面墙的顶端瓦檐下,砌筑出排排锋芒的棱角来化凶避邪。这些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当时也许能满足人们的一些内心愿望。现在看来,除能给围楼带来些装饰点缀的作用外,并没多大实际意义。但从始兴围楼的总体来看,其建筑目的不外乎就是抵御兵匪、防范盗贼。而在另一层面上来探索,亦有这种心态,似乎从前的大户人家,一但富裕了,手头上有些银两,就想过“一犁烟雨,半榻图书”的世外桃源生活,从而不惜斥资建楼盖房,来彰显自身富甲一方的霸气。不管怎么想,也不理怎样看,始兴先人们在建造围楼的初衷和整体结构上,首先从军事角度上考虑,即要牢不可破,人在其内又能维持生存;其次在选址的方位和围楼的修饰上,不但要符合风水学上的“形”,而且还要展现出其围楼所依附的“势”。据调查统计,始兴县113个行政村中,境内共有围楼500多座,现保存完好的就有249座,这些围楼大都建造于明、清两代,有部分则建于民国时期。虽然这些沧桑的古围,大多显得斑秃,早已失去了令人钦羡的奢华,但是,只要古围的墙体依旧镶嵌着淡黄的泥土、斑斓的河石、露硝的青砖,它那浑然天成的美,依然让人感叹、耐人咀嚼。  

       悠悠始兴古县,渗透出历史的厚重,愈发深沉的记忆,翻过崭新的一页,带去的只是时光,而带不走的是那围楼里的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推开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带着人们重温那逝去的历史,追寻那梦幻般的故事,感知那围楼深邃的意蕴。

1

“永成保障”围楼

2

“永成保障”围楼侧面

       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的“永成保障”大围,便是始兴众多围楼的一个缩影。“永成保障”大围坐落在离始兴县城还不到3千米的323国道旁,其建筑风格和建筑规模与始兴境内多数的围楼大致相同。围楼属子午向,即坐北向南,楼高11.3米,共4层,墙体顶端四周用青砖砌为棱角,飘墙出檐;整座围楼面阔19.12米,进深20米,底层外墙厚1.3米,平面呈正方形,围楼用青砖钉角,河石砌墙;整座围楼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牢不可破的感觉;围楼的四面墙壁上,每层都设有一排内大外小的枪眼,这些枪眼,再配上顶层四角用青砖砌筑而成、略微飘出的瞭望塔,以及瞭望塔上那小小的十字瞭望口,更显整座围楼防御功能的重要性。

3

“永成保障”围楼内景

       踏着鹅卵石铺就的小道,迎面而来的是淳朴的乡土气息,穿越3扇庄重而又精美的贞节牌坊,驻足于“永成保障”围楼前,遥望对面塔岗岭上的“回文澜”宝塔,再看眼前这气势磅礴、颜色沉重的“永成保障”大围,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油然而生。此围楼建造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曾氏镜川兄弟叔侄所造。通过厚墩墩的围门,踏入围楼,一缕明睸而柔和的阳光,从60平方米的长形天井上倾泻而下。天井下,有一口青砖砌就的水井,望着那水井边沿湿漉漉的,就足以令人顿感浑身凉快清爽。环视整座围楼,数了数有48间厅房。听老年人说:此类围楼不仅可以居住和囤积财物,更为重要的是防范匪贼,因在那个时期,经常有“潖江贼”(意为清远潖江口的盗贼)到始兴进村抢劫。为了防御盗贼,有钱人家便建筑起围楼。在砌筑墙体上,一般都是1米多厚以上的双层夹墙,中间填满河沙,如遇盗贼兵匪挖墙进攻时,夹墙里的河沙会源源不断地倾流而下,阻挡着盗贼兵匪们挖墙。老年人还说,围楼门楣上的那“永成保障”这4个苍劲饱满而又意义深远的大字,还是清朝当时的湖广总督、后来成为了军机大臣的张之洞亲笔所题。

       同样是围楼,同样是在始兴县境内,而隘子镇满堂村的“满堂客家大围”,却以它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建筑风格,求同存异、精美大气,使得整座围楼的布局,形成了浓厚的客家民俗艺术氛围,并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魄力,极为壮丽恢宏。倘若站在高处远观,则更为显赫。

4

“满堂客家大围”正面

        “满堂客家大围”总占地面积有2.3万多平方米,坐向为坐北偏西、向南偏东;整座大围背靠青山,傍依小河。该大围由当时该村的官乾荣所建,主体“中心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春(公元1833年),到道光十四年冬(公元1836年)中心围建成竣工,用工将近4年时间。中心围两侧的“上新围”和“下新围”的建造,听当地老年人讲,由于其坐北偏西、向南偏东(此坐向的房屋,在旧时风水上称为西四宅中的乾宅)的宅向,与围主官乾荣的命卦犯冲煞,不利动工,故等在其5年后,“上新围”和“下新围”才相继开工建造,使得整座大围全部工程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才得以完全建成,前后整整耗时了28个年头。整座围楼由青砖、河石、瓦木等构筑,并由三个单元组合而成,俯瞰呈“屋包围、围包屋”的“回”字形格局,围楼面阔178.8米,进深83.4米,楼层由二层和五层不同的规格组成,最高的建筑体达16.6米。为了达到抵御盗匪,使盗匪望而生畏,围楼三个建筑单元各四个角,共建有12座观望楼。

       出了始兴县城往东南方向走,尚未进入隘子镇,一路上透过车窗都依稀可见有围楼闪现,那古建筑所特有的瓦檐飞脚,流畅的镬耳墙顶弧线,水墨画般的墙体,古朴浑厚的色彩,在青山和田野绒绒绿意的衬托下,像夏日清凉的微风,吹走了久居城市而染上的焦虑和浮躁。打开车窗,阵阵清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让人忘却了心头上的一切烦恼。

       在路途中,同车而行的吴教授说,以前去看过一次“满堂客家大围”,记得初时看到就令人惊叹不己,别说大围内有规模庞大的700多间房,以及那地上窗上随处可见的精美图案,单看它整座大围的建筑理念和建造风格,就让人感到它所蕴含的智慧深不可测。吴教授满腹经纶,原是某学院的一位教授,前些年退休后,他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地方上的民居民宅和民间习俗。他说以前人们受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导致风水这一学问,带有很浓厚的迷信色彩。其实风水包罗万千,不仅包含地理地质、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和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工艺等,还涉足人类的道德伦理、风俗民情和心理学等。  

5

“满堂客家大围”外部

       闲聊之间,笔者一行人不知不觉就已到了隘子镇满堂村。下得车来,但见一座样貌浑厚且古色古香的青砖大围楼,呈现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这里质朴、宁静、安逸,山水和谐与共,浓郁的乡村氛围令人迷醉。满堂客家大围,它那有规有矩的布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虽说不如故宫紫禁城,也不似苏州杭州,但它确实能配得上“岭南第一大围”这一称誉,难怪在1992年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叶选平都肯挥毫提笔,亲自题写“满堂客家大围”这一匾额,来肯定其大围的价值所在。

6

“满堂客家大围”内部

       脚在细数小道上的鹅卵石,心跟着鹅卵石铺设的图案在驰骋,痴情的目光在墙壁上带硝的青砖里寻觅着消失的故事。村中一位老人家说,过道上的毎一块河卵石,墙壁上的毎一块青砖,在建造时都经过打磨抛光。有一次,一个打磨工为了多赚取几个钱,他一天打磨了5块砖,比平日多磨了2块,没想到第二天就被房东官乾荣的管家监工给打发回家。由此可想而知,当时对建围其精细的苛求程度。在砌墙的粘合物上,也极其考究,不但用石灰搅拌河沙,同时也按比例掺入糯米浆和蛋清来增强其粘贴性。也有当地村民说,以前经常听长辈们口口相传,在大围即将建造完工时,即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四月,石达开、翟火姑曾率数万名“红头贼”(太平天国兵)由翁源坝子,在进入清化(司前、隘子两地的统称)经过满堂时,为了减轻行装,便于行军速度的加快,曾把3万多两金银和一批珠宝字画,藏在于满堂大围……还有很多关于满堂大围的传说,现在都无法验证,只有走近大围里,才能感知这已物化的祖先文化,和寻找到那传说中的故事。

7

“满堂客家大围”内水井

       整座大围的左中右(上新围、中心围、下新围)这三个单元,都严格遵循儒家观念和旧时风水的理念进行规划建造。中心围略高居中,里外一共有三层,外层是护卫主围的傍屋;通过正门进入大围,两侧各有迎客花厅一间,分为男左女右;迎客花厅两旁一字排开的平房,属家佣的住房;占地面积有上千平方米的前庭院,地面上全用打磨过的鹅卵石铺设成各种吉祥的图案,庭院东侧有一口水井,稍远处有棵柚子树,另一边则有一棵芙蓉花树,寓意为大吉(桔)大利(丽)。后庭院较前庭院小,北面建有一排半月弧形的“壮丁”平房,东西两侧分别种有赤色花和白色花的桂花树,称为金桂、银桂,寓为“金山银山用不完”。 中心围两边的上、下新围紧连其左右,主从有序,严谨对称。大围内总共设有9个大厅,12个院落,4口水井,28个天井,17个议事厅,6个祠堂,大小房间777间;走廊、门框、窗户、台阶、廊檐、井沿,以及家具等,处处都显精心雕琢的呈祥纹饰图案;在中心围北面的空地上,用鹅卵石铺设了一个大大的天地阴阳太极图,不仅体现出儒家讲求的稳重和含蓄,更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和谐。

8

“满堂客家大围”远景

       走出大围,登上马尾狮山的高处俯瞰,整座大围顶端呈五点突出,寓意为“五子登科”;而整座大围的外形,则似一艘巨船,漂浮在山水之间,更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同行的吴教授说,祖先们在建宅上,除带有迷信色彩外,更重视周围的地理风貌、方位坐向、山脉河流、日照风向。清代风水大师姚延銮在他所著的《阳宅集成》里,就特别强调“阳宅应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虽然掺杂了风水上所要求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他更强调了要真正地利用大自然,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营造出了一个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环境。依从前的风水角度上来讲,满堂客家大围的“形”,在于凸现了中间部位,再营造两旁的“上、下新围”,形成“左青龙、右白虎”之态,“形”也始终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左边的“下新围”开始,穿过中间略高的“中心围”,再进入右边的“上新围”,而又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和前后,更为别具匠心,注重现实来“驻远势而以环形”“形乘势来、形以势得”,从而得到点面和谐的艺术效果,给人造就出一种稳重而和谐的气氛。吴教授指着前面远处的七道山说,从前风水上说的前“朱雀”、后“玄武”也就体现在这里。前面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和那开阔的田园,以及那曲径流淌的黄水河与石下水,两水交合聚气,使人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而大围背枕这马尾狮山,又使之更得天然之势,自然山坡成为了大围后的“玄武”,这样就营造了整座大围都融入在天地人合一的大“势”上,并衬垫烘托出了大围有城堡之壮的“形”,从而获得了在远观上宜人得体的空间艺术效果。如此气势恢宏却又精致无比的大围,洋溢着既雄健苍劲,又堂皇俊秀的气息,派生出无边无际的梦幻感,着实令人神往。1996年11月20日,“满堂围”被国务院正式授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就在情理之中。

9

“满堂客家大围”内壮丁房

       至于中心围背后北面的那一排“壮丁”平房,为何要建造成半月弧形?吴教授这次同行重来,还是不得其解。不管从地理、环境、军事上,还是在人文和信仰等方面考虑,他都尚没找到合符逻辑的答案。

       “满堂客家大围”,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专家和其他有识之士,更深层次地探索和研究,使这已经物化的民俗历史文化得以催生灿烂。

                                                 

       作者简介:

       钟良江,就职于广东省始兴县史志办。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