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与乡村,岭南建筑既是外在的载体,也是灵魂。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较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富含岭南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岭南建筑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岭南的自然资源,结合老百姓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承载着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三地的历史、民俗、语言以及建筑风格同根同源,如何在历史中溯源岭南建筑的源头,呼吁更多的有志之士挖掘、抢救、复活珍贵的历史文化与建筑;又在新时代中迸发岭南建筑及设计的灵感与创新因子,用岭南工匠精神“智造”湾区,让建筑当随时代成为新的思考。
有鉴于此,南粤古驿道网邀请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粤工匠、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王河博导共同推出《岭南建筑在大湾区》系列,尝试通过众多学术话题的碰撞与探讨、不同设计案例的剖析与畅想,漫谈岭南建筑悠长的历史、全新的活力。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与每一阶段的社会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城市早期的现代化转型也是在外力的推动下、从通商口岸城市开始的,从传统的封建型城市向近代的资本主义型城市转型,出现早期现代化的趋势,并向内地城市辐射。而在民间,乡村的近代化进程,尤以侨乡为样本,海外华侨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本期将从张之洞与岭南城市的晚清革新角度,探寻岭南城市与乡村近代化进程中条约口岸城市的进化。
在洋务运动以及租界建设成就的促发下,岭南晚清地方官员从19世纪末开始逐渐有革新城市的设想和举措。地方官员改良城市前期主要专注于洋务工业、学堂的建设;后期则有改良市政、发展近代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种种设想,其中部分计划在地方的努力下得以实现,更多的则在民初时期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1864年,两广总督毛鸿宾在广州大北门内朝天街设同文馆教习英文和汉文,拉开了广东洋务运动的序幕。其后历任地方大员均有改良城市、发展近代工业的努力,但建树不多,发展缓慢,直到1884年张之洞就任两广总督后,在其治理下广州城市近代化才加快了步伐。
张之洞在工业、教育和城市营建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建树。
(一)工业
张之洞上任后,奉旨对机器局进行整顿,首先将该局合并入增埗军火局,称为制造东局,原址改办广雅书局;又在石井购地31亩余,创办枪弹厂,称为制造西局。1886年,张之洞有感于外国银元的大量流入,于广州大东门外黄花乡(今黄花路)购地80余亩设广东钱局,用机器大量铸造铜钱和银币。除此之外,张之洞还于1888年于广州南岸倡办广州机器织布纺纱官局,1889年筹建广州枪炮厂。
张之洞鼓励和扶持商品经济和民间资本发展,商办的机器制造厂、船舶修造厂、火柴厂、罐头厂、印刷厂、电灯厂以及轮船公司等陆续在广州建成运营。
(二)教育
教育方面,张之洞改建“实学馆”为博学馆,教授西方技术。张之洞兴建新式学堂招收水、陆师学生,其中水师一律习英语,下分管轮、驾驶两专业;陆师一律习德语,下分马步、枪炮、营造专业。其营造专业虽为军事目的,却是岭南土木教育的先声。1889年,张之洞又于该校增设“洋务五学”,即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五门,使水陆师学堂建置愈加完善,并在规模和学制上超越了岭南所有洋务学堂。
(三)城市建设
张之洞十分关注城市的建设,有感于沙面租界建设的良好秩序和相邻华界的混乱状况(图6-76),提出“坚筑长堤”的主张,宽修马路、广拓街市、增造码头、疏通河道、广修栈房、建造桥梁、绿化街道、安装路灯等。

图6-76 广州沙基两岸华界的混乱逼窄与租界的整洁宽广(1890年。引自Published by MSternberg Stationer & Bookseller,Hongkong)
张之洞修筑长堤实际上是一项城市发展的综合计划,改造对象包括道路、码头、交通、水利、店铺等等,其要旨重在商务,所谓:“一经修筑堤岸,街忂广洁、树木葱茂,形势远出其上,而市房整齐、码头便利、气象一新,商务自必日见兴起”。因此长堤计划既是改良城市的物质建设,也是重整商业、发展经济的长远措施。
张之洞对长堤的设计也基本具备近代西方城市滨水地带的形态特征,并使码头、堤岸、马路、铺廊等具有清晰的截面关系,当为岭南近代第一个区域性城市设计。长堤建成后使1880年代后期的广州呈现一派新气象。
张之洞修筑长堤的计划基本反映了他对条约口岸城市沿江、海堤岸地区的建设思路。1888年4月张之洞向总署提出建设汕头招商局码头的建议,并有详细的选址设想。张之洞任内还有在肇庆、梧州等城市建造堤岸的计划,并有相当程度的实施。
可见,张之洞的城市改良计划具有高度系统性和目的性,实施目标也有极强的指向性,开启了岭南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和该时期洋务运动的成果一道汇成了岭南近代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1889年11月张之洞调离两广总督后,新任两广总督李翰章对洋务建设和城市改良少有建树。1902年岑春煊就任两广总督,洋务督办温宗尧献议续修长堤,并提议“拆城筑路”,将城西长寿寺一段封闭拆平,并开辟马路,路旁建商店,将内城与城外富裕的西关地区相连,以促进商业发展[1]。虽然日渐严峻的革命形势和防卫考虑使拆城计划未能实施,但岑春煊对城市近代化确有相当建树,包括1905年广州第一个自来水厂——增埗水厂的建成、1905~1906年筹建广东士敏土厂以及长堤建设等。
20世纪初广州因粤汉铁路和广九铁路的倡建迎来又一次发展契机,黄沙因被规划为粤汉铁路车站所在地而被首先开发,长堤得以继续修建(图6-77)。

图6-77 清末广州长堤(引自广东省博物馆编《广州百年沧桑》)
1903年10月粤汉铁路广三段修筑完成;商办广东粤汉铁路总公司于1906年成立,筹资兴筑粤汉铁路广韶段;1907年8月,广九铁路华、英段也同时开工,广州站选址东关川龙口(今白云路、东川路口)。在晚清实业政策的激励下,地方官员配合铁路建设革新城市、发展经济已为大势所趋。
为适应新的交通运输体系对城市经济的促发作用,以新任两广总督周馥为代表的晚清地方官员于1906~1907年间对广州城市建设拟定了一个十分宏伟的发展计划,主要内容包括:1、以广九铁路车站选址东关川龙口为契机,成立新市局,开发川龙口为商埠。2、继续执行由张弼士营建的黄埔港计划,大力发展广州陆上交通,修筑从川龙口至黄埔的现代马路,将黄埔与省城连接。3、修筑珠江铁桥连通两岸,开拓珠江南岸的经济潜力及吸引江北居民迁往南岸。4、填筑河南堤岸[2]。
这项计划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市区拓展方案,虽然这些计划除长堤外全部未能实现,但对其后民国政府对广州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1920年孙中山《建国方略》对黄埔港的论述。
广州城市经济从港口经济转移到城市综合经济,内陆贸易功能的加强,使得这个城市规划的设想、管理与实施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硕士生导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注释:
[1]邝震球、黄颂虞.旧广州拆城筑路风波.广州文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165
[2]杨颖宇.近代广州第一个城建方案:缘起、经过、历史意义.学术研究,2003(3)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