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飘古驿道 广东省推进垦造水田项目建设纪略
2018-06-19 下午 02:51   作者:祝桂峰   
分享

  “政府出钱造稻田、修水渠,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日前,笔者与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水田办”负责人一同走进位于南粤古驿道上的垦造水田项目区,所到之处,时常能听到当地群众的赞美。

 

  有机米走俏古驿道

  端午前夕,广东韶关南雄市珠玑镇满山绿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半年前,南雄市珠玑镇古田村的垦造水田试点项目,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景象,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平整的水田、宽阔的机耕路,加上乌黑油亮的土地,让人感觉心潮澎湃。

  据了解,南雄古田村是广东省定的2277个精准扶贫村之一,地处南粤古驿道保护范围,该村耕地提质改造项目是广东省第一个垦造水田试点项目。其项目地点交通便利,属于旱地改造水田类型,建设规模为1369.35亩,连片面积大,水源条件较好,耕地层和有效土层厚度适宜,土壤条件良好。

1

  笔者在古田村垦造水田项目点看到,一块面积约篮球场大小的防渗水试验田里,项目负责人岳义权和生态环境技术人员,正蹲在田边进行未利用土地开垦水田试验。“实验主要是为了摸清项目区犁底层构筑,探索土壤改良增收的办法。”岳义权告诉笔者。

  据了解,古田村垦造水田项目即将完成工程验收。建成后,按照广东省要求,三年内每年至少种植一次水稻或水生农作物。由于古田村土壤肥沃、水源充沛,不仅能种植优质水稻,还能生长茭白、菱角、莲藕、荸荠等水生农作物。

2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莫新生说,古田村毗邻国家4A景区珠玑古巷,村民几番讨论调研,借旱改水项目之机,开发古驿道“一日游”和“两日游”项目,打造珠玑古巷寻宗亲、古驿道上见证岭南文化活化石、古田村里品食原生态大米和有机蔬菜等旅游产品。“古驿道上的有机大米一定能走俏。”村民们信心十足。

 

  稻稻菜让村民增收

3

  笔者看到,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省雷州半岛上,一辆辆耕机忙碌地工作着,引擎的轰鸣声打破了雷州市客路镇桓山村田野间的沉寂。“今年春天,我们就可以吃上自己种的稻米了!”59岁的桓山村民蔡宏杏激动地告诉笔者。

  “雷州半岛,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湛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吴松江指着客路镇一望无际的旱田感叹道,客路镇耕地18.9万亩,其中坡地、旱地15.5万亩,由于地区属热带火山岩土质,红砂壤土渗透性强,当地村民种植水田并不多见。

  吴松江介绍,广东省下达湛江市2017年垦造水田计划数不低于7318亩,其中各县(市)兑现承诺的自行改造水田计划数不低于4128亩,新垦造水田计划数3190亩。根据广东国土资源厅的部署和垦造水田工作要求,湛江市在雷州市客路镇恒山村开展垦造水田试点项目4500亩。

  “没想到政府出钱旱改水,没想到青苗补偿费立马到位,没想到项目完成后受益人每人能新增半亩水田。”担任桓山村委会书记蔡汝湘谈到垦造水田项目,一连说了三个没想到。

4

  据蔡汝湘介绍,桓山村有15个自然村,其中有6个享受旱改水待遇。雷州市国土资源局进村做村民思想工作,不到三天,需要签的5份补偿协议,一下子就被村民全部签完。

  “稻稻菜会让村民增收。” 蔡汝湘说,村民们都在盘算着,旱地改造成水田后,每年可种两季水稻。秋季水稻收割后,又可利用稻田抢种辣椒、韭菜、长豆角、苦瓜、花生等冬季北运蔬菜。

  蔡宏杏乐呵呵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他家16亩旱地只能种甘蔗,一年每亩最多挣3000元。这次有4亩地属旱改水范围,每亩青苗补偿费4000元,两年地租每亩每年收入700元。

 

  丢荒地又现稻花香

  “不瞒你说,我们过去都不愿种粮食。”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开垦水田项目5号地块,村民陈戊坤打开了话匣子。

  新圩镇长彬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共有耕地3542亩、山地7281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商结合的村庄。近些年来,村里人逐渐往外搬迁,有些在外面建房,有些是全家人搬到外面租房子住,村里丢荒的耕地越来越多。

5

  “在家种水稻过日子,感觉最稳妥。”陈戊坤说,5号地块原来是片缓坡园地,部分撂荒,部分种植果树,经济价值不是很高。垦造水田项目完工后,他计划既种水稻又种马铃薯,这样一来,收入不比城里打工挣钱少。

  潮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助理辛烜,把笔者带到离5号地块约200米的山头上,兴奋地指着几处小水塘说:“经勘探,这里有几处泉眼,而且常年不涸。”他说,承担该项目的广东建工集团计划在山上建几个蓄水池,统筹水利灌溉工程。

  辛烜介绍,新圩镇长彬村也是省定的2277条精准扶贫村之一,该村开垦水田项目是粤东地区第一个垦造水田项目,潮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借力“转身”谋发展,长彬村建设规模为733.43亩。

6

  “丢荒地又现稻花香。”从农村长大的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光荣告诉笔者,少年时常和家人赤脚下田插秧、割稻、打稻谷,如今看到南粤又现大力开荒整地造田、大修水利设施的劳动场景,让人往事萦怀,感慨万千。

  “广东不缺一般耕地,而是缺水田。”陈光荣介绍,去年9月2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发出《广东省垦造水田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按照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争取到2020年全省垦造水田30万亩”。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 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