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古老的“广东丝绸之路”:以南粤古驿道为例探讨活化古道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
2018-12-19 上午 10:11   作者:王超杰   
分享

1

  广东省古驿道,也称南粤古驿道,是指古代(上溯至秦代,下迄1913年)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这些交通道路早在秦汉时已获得早期的全面开发,唐宋时业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水陆交通网,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修葺和局部拓展。2016年以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有机结合,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活化遗产和留住历史根脉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广东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广东省规划梳理出的“主线+支线+发展节点”古驿道线路系统,由14条古驿道主线、56条古驿道支线构成,迄今发现古驿道遗址171处,贯穿全省21个地级市、103 个区县,长度约11230公里,其中,陆路线路长约6900公里,水路古驿道线路长约4330公里。秦平南粤,汉代南越立国,张九龄筑路梅关,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利玛窦迤逦北上,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不仅是军事之路、商旅之路,更重要的是民族迁徙、融合之路,更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

2

  一、南粤古驿道保护的缘起及规划

  广东自2010年开始投入绿道建设,十八大后再次打造“绿道升级版”的绿色交通建设。广东绿道网建设注重生态、贴近群众、服务民生、促进发展,上万公里的绿道,串起山、水、城、田、海,成为岭南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广东绿道建设过程中,一直有专家学者就南粤古驿道保护建言献策,间或有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问题提出议案或建议,一些地级市业已就现有古驿道进行修复整理保护,其中肇庆市于2016年将西江三峡之羚羊峡栈道修复,拓展为森林公园。广东省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修复南粤古驿道,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要求,同时为响应和贯彻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结合广东省绿道提升工作,将古驿道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融入绿道建设中,形成“驿道网+绿道网”两张网,共建幸福广东的健康之路,为公众提供新的户外运动场所,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休闲需求,同时带动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发展。对此,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开展南粤古驿道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在对广东省古驿道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以南粤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促进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为核心目的,充分借鉴国内外文化线路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经验,以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改善沿线乡村人家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主线,提出构建以广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网络,包括六条古驿道文化线路和四个重要节点。以线性古驿道历史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为载体,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对于展现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助力沿线精准扶贫脱贫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规划》对全省古驿道文化线路的线路布局、重点保护内容、功能利用活化方式、设施配套、交通衔接和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安排,并落实了阶段任务和分线路保护与利用指引,为指导广东省古驿道规划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广东古驿道的历史脉络、现状及问题;2)综合价值评估;3)广东古驿道文化线路总体规划思路及策略;4)驿道文化线路的线网布局;5)驿道文化线路的分类、分段功能和主题策划;6)沿线传统村落、扶贫村的保护与利用统筹规划;7)沿线配套服务设施、交通衔接设施、产业发展、景观环境和标识系统等方面的规划;8)典型示范段落规划;9)实施机制和重点行动计划[1]。

  “南粤古驿道”这一主题的提出,各界人士纷纷点赞,得到国内外知名人士的认可。国家一级作家刘恒评价道:“古驿道是一条项链,周边的村落则是珍珠,它们很自然地被历史埋没了,是一条文采的思路像闪电一样照亮了它们,让他们在多年的沉寂之中放射出光芒。”同时,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广东省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十二地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颇为悬殊,一度有“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之说。广东省积极探索把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利用工作作为抓手和载体,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精准扶贫脱贫、休闲旅游、体育运动和古村落保护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更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自信,促进扶贫攻坚的具体行动。

3

  二、南粤古驿道保护的目的及作用

  (一)被忽略的以线性保护文化遗产活化方式。中国悠久的历史存在着一系列宝贵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京杭大运河就是典型案例。而从地方层面实践的南粤古驿道计划,其产生是基于对贫困的思考。线性的古道、水道在机动车出现后,远离现代交通设施的乡村聚落在100年左右的时间中迅速衰败,数千数百年文化遗存积淀随着经济贫困而成为残墙断垣。传统的人类聚居呈线性沿古驿道分布,贫困的出现也呈现线性的状态。

  (二)从人类学的角度回答自身问题。传统的中国族群迁徙仅局限于地点的记载,如族谱,在南粤大地生活的族群,从中原通过水路、古道跨越南岭,但历史空间场景缺失。“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能否从前辈迁徙的路线找到来的空间途径,祖先是如何走过来的,前辈经历的各种艰难是怎样的历史环境,并开拓到回答国家版图的完整问题,回答到海外的侨胞早年漂洋过海的波澜壮阔场景,回答为什么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谈中华文化自信。

  (三)历史学在地理空间的真实性。传统的历史学治学方式集中于文献的考据,物理意义的地理空间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界去寻找物证,历史地理空间的研究可能会改变传统历史研究观点、研究方式。中国现代意义的地图仅出现在百年多的历史,而更早参照的是界画或写意式的地图。以考古方式寻找交通线路将提供历史学深化的途径,也揭示了人类聚落与聚落之间的关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乐、戏剧,来历更清晰。

  (四)开放式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及未来生活形态的判断与古为今用。户外研学是近年的热点。中小学生将成为南粤古驿道重要的游客,自然历史的可读性将是古驿道展示提升的重点。行走在古驿道上,可以边走边读自然资源知识,南粤大地的山山水水成为开放式的自然博物馆。现代或者未来的休闲方式是多样的,但对大自然的渴望、暂别喧哗的都市,是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南粤古驿道作为一种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将为户外运动及休闲生活提供有效的载体。如此,在城乡之间干枯的古道输入新动能,古村落也因此而复活、再生[2]。

  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并活化过程中,倡导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城市居民生活在快节奏和高压力下,活得很累。南粤古驿道保护并活化旨在提醒人们要懂得回归本真,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多关注自身的心灵、周边环境以及当地文化传统,要求各城市在发展中要懂得保持自己的特色、风格和个性,并为此采取各种措施,如加强对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强对传统美食、传统技艺、传统产业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挖掘和弘扬,并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和有选择、可持续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不是不讲经济效益,而是强调各地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有所选择地发展,尤其重视传统有机农业、绿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等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2018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荔湾区吉庆坊视察时强调,广州的城市规划要重视城市历史记忆。南粤古驿道是集体历史记忆,更是民族的历史记忆。

  以“南粤古驿道”为抓手,广东省1000多个人文及自然发展节点得以串联,重现古代重要交通网络时代新价值,成为展现岭南独特自然地理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史诗级文化线路。中国是“一带一路”设想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形成“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明,让这一条连接世界文明的海上大动脉,再次成为一条和平与发展、友好与包容、开放与繁荣的文明之路。自2016年以来,广东在“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积极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打造徐闻古港、黄埔古港、樟林古港、台山海口埠成为出海口纪念地。2017年,南粤古驿道8处示范段的保护利用工作有序推进,并推荐南雄市梅关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和汕头市西堤公园两个项目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古驿道沿线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将古驿道示范段周边5公里范围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为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地区,加大对沿线农村危房改造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并推荐有关示范段项目积极申报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示范引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

4

  三、南粤古驿道保护的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广东省建立起一套高效实干、责权明晰、统分结合的保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做出了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的实践。

  (一)省级统筹指导,多部门联动。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省级层面,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负责统筹协调、与省直相关部门定期协商,指导和监督全省古驿道文化线路工作;省文化厅、文物局、档案局、方志办负责组织各地市开展南粤古驿道沿线文化遗产的普查、收集和整理,制定保护与利用标准指引等;省体育局、省农委办公室、省发改委、省旅游局、省地质局、省国土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十多个省直部门各司其职,主动作为,以强大的执行力和实干精神,积极调动资源,综合施策,合力攻坚,确保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有序推进。

  (二)法治先行,动态、系统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综合规划引领。为了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在省级层面编制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印发各地,为各地开展南粤古驿道线路规划建设提供总体框架和重要指引,同时省级层面还颁布了《广东省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广东省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广东省古驿道综合调查研究》、《广东省古驿道示范段建设标准研究》、《广东省古驿道管理和维护机制研究》、《广东省古驿道房车营地规划建设指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从各个角度规范各地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在各县市层面,要求编制区域内南粤古驿道专项规划并配套政策指引,细化实施工作。要求各示范段编制示范段详细规划,严格进行古建修复工程,引导景观建筑设计。

  (三)统分结合,权责明晰,专家把关,责任到人。在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标准的同时,充分信任地方,赋予地方较大主动权,调动地方工作积极性,如在普查申报及重点项目申请中均以地方为主体,由地方主动申报、申请,项目资金经过审核后下拨地方,由地方负责组织具体工作。省直部门则按照已经公布的各项规划及政策对地方工作进行监督、督导,及时纠偏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指引。对于重点段落及重点项目,作为牵头单位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专门成立由较高级别人员组成的督导组,一对一进行督导,责任到人。省住建厅、文化厅、旅游局邀请国内历史、考古、文化、旅游等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成立南粤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指导委员会,积极联系调动各方专业技术力量,指导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历史遗存修缮工作,把关重点项目技术质量,随时进行工作咨询,确保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项目的高品质。

  (四)试点先行,示范段树立典范,逐年推进。按照段落类型和文化主题的不同选择8处示范段,集中优势技术力量,优先推进保护利用,这8处示范段分别为体现寻根文化、宦游文化、军事文化的南雄梅关古道;体现古代军事文化、邮驿文化的乳源西京古道;体现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的饶平西片古道;体现家族迁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的从化钱岗古道;体现东学西渐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的珠海香山古道;体现海丝文化的云浮郁南南江古水道;体现侨乡文化、银信文化的台山海口埠古驿道;以及体现侨批文化、海洋商贸文化的汕头樟林古港驿道。通过8处各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示范段建设,树立保护利用典范,逐年推进古驿道工作成型、成片、成网。

  (五)低成本仍是坚持的方向。活化中避免建设性破坏,保持最小的“城市化”。同时提供公益捐赠项目目录,引导热心公益人士捐赠的热情,这是未来我们的努力方向。南粤古驿道计划一直以来坚持生态的、低成本的建造模式,游览体验消费也是低成本的,未来会坚定这样的方向[3]。

 5

参考文献:

[1]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总体规划{EB/OL}http://www.upssz.net.cn/about/noticeInfo.aspx?id=1295, 2018/11/10.

2南粤古驿道网. 许瑞生副省长向海峡两岸学者畅谈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几点基本思考{EB/OL}http://www.nanyueguyidao.cn/ViewMessage.aspx?MessageId=6556,2018/11/10.

3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广东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调研报告{EB/O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MTQ1MzUwMA%3D%3D&idx=1&mid=2247483899&sn=744686f09751,2018/10/20.

[1]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总体规划{EB/OL}http://www.upssz.net.cn/about/noticeInfo.aspx?id=1295, 2018/11/10.

[2]南粤古驿道网. 许瑞生副省长向海峡两岸学者畅谈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几点基本思考{EB/OL}http://www.nanyueguyidao.cn/ViewMessage.aspx?MessageId=6556,2018/11/10.

[3]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广东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调研报告{EB/O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MTQ1MzUwMA%3D%3D&idx=1&mid=2247483899&sn=744686f09751,2018/10/20.

 

(作者简介:王超杰,政法学副教授,法制专家,东湄智汇库特约研究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