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最美古驿道 品舌尖上的“司前”
2019-01-03 上午 11: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新会侨报社   
分享

1

 

  推荐理由:

  温蛋、糖不甩、砵仔糕、夜鱼……说起司前镇,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美食。美食已然成为司前一道亮丽的名片,吸引不少游客专程前往寻味。然而,悠久的历史是司前镇更具魅力之所在。

  早在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镇内河村一带就是平夷县(新会前身)的辖地,明、清两代河村是巡检司的驻地,该司前面有一大片空旷地,故名“司前”。司前天等村古驿道、镬耳屋群诉说昔日的繁华,白庙松山炮楼等多个红色遗址见证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还有百年金龙、龙舟的“双龙”文化品牌也是一大特色。

2

3

 

天等村:寻找最美古驿道 感受昔日繁荣

  从司前墟镇出发沿着开平方向走大概6分钟路程,即可从左边的路口转入天等村。天等文物古迹资源丰富,有瓦岗古驿道遗址、天等天后庙、河村石楼、石锁井、天等太平村镬耳屋……其中河村石楼结构独特,造形奇异,足可以见证天等村当年的繁荣。

1.最美古驿道

4

  新会古驿道东西线全长超过70公里,而古驿道司前段约14公里。目前,这条古驿道有两处保留较为完整的遗迹,一段位于天等瓦岗村,另一段位于田边龙溪村应溪古庙附近。

  我们来到天等瓦岗村,只见该段遗迹隐藏在村庄中,位于一排废旧的瓦砖小屋旁,路面由三块青石板并排铺筑而成,长约40米,宽约1.5米,一直延伸至公路旁。扫开路面的层层树叶,可以发现青石板上布满了一条条清晰的刻痕,村中老人说,这是用于防止马匹跑起来时马蹄打滑的。再扒开中间隐藏在草丛中的部分,便可以看见桥墩。

  原来,这就是天等桥,桥下原是天等河,但由于地貌变化大,河流已经改道,现在周边已变成农田。

2.河村石楼

5

  河村石楼位于司前镇天等村河村里。石楼建于民国时期,由太平村二十多户富人凑钱修建。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通宽8.8米,进深3米,通高18.8米,占地面积73平方米。楼身6层,由石块砌筑,每面墙身设有窄小枪眼。楼顶为硬山顶,筒板瓦屋面。

  据村里老人说,石楼周围的房屋和工厂一带在解放前还是集市、商铺,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做买卖。河村由于水陆路的便利,曾经繁极一时。

  据《新会县志》记载,早在三国吴黄武元年,在司前河村一带置平夷县,是新会县的前身。曾经的河村在新会占有重要的位置,经济、文化发展昌盛一时。直到解放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石楼周围的交易中心慢慢没落,代之而起的是房屋和厂房;码头也由于建新公路断流而废弃。纵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从结构独特的石楼和码头附近的旧商铺旧址中还可以窥见曾经的辉煌。

3.天后庙

  位于天等村瓦岗里的天后庙始建于明代,著名文物——明代板画《木美人》最早存放这里,它现已成为了新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6

  走在瓦岗里的乡村小巷,更能看见不少天真的孩童在古井边玩耍。有兴趣的游客也可以顺道过去天后庙求支好签,听当地老人说说《木美人》的故事,然后辗转到小巷里寻找那天真烂漫的笑声,感受一番美丽的田园风光,也是一大乐事。

4.镬耳屋群

7

  现时,太平村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11间镬耳屋建筑群。天等太平村是由天等仁寿的“恭”字班派迁到现址。太平村始祖非常富裕,该村一共建有12间镬耳屋,现存11间,皆建于清代中后期,距今约200年历史。也曾有过这种说法,屋面高起的硬山墙因像极官帽两耳的造型,所以也是身份的象征。据说,河村石楼也是当时太平村的富裕人家凑钱修建的。

  虽然镬耳屋在其他地方也可看到,但像太平村这样存有完整的建筑群的,在新会确是少见。

 

小坪村黄家祠:感受明末清初的建筑特色

8

  小坪村位于司前镇东南方,距离镇政府约1.78公里。黄家祠现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建筑上保存明末清初的特点,具有较重要的文物价值。

  黄家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维修。坐西北向东南,三路三进,通面阔19.2米,通进深41.7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后堂高6.8米。祠堂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卷尾龙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砖砌墙身,头门木匾额刻“黄家祠”,高台基,两侧有红砂岩石包台,门廊梁架雕刻精美。门厅有屏门挡中,两侧为耳室。耳室墙上还嵌有两碑,记载着乾隆及光绪两朝时重修祠堂的历史。

9

红色印记  

松山炮楼:

  著名的松山战斗发生在这里。1944年12月31日晚,国民党反动派得知新鹤抗日游击队护送珠纵首长和重武器途经松山炮楼的情报后,于1945年元旦凌晨,调集1200多人包围司前松山村的新鹤抗日游击大队。

  1945年元旦天刚亮,炮楼后山第一道岗哨连续传来枪声,围歼与反围歼战正式打响。双方从早晨激战到夜晚,新鹤游击大队利用事先占领的有利地形,击退了敌人大小规模数不清的多次进攻。最后,游击队利用夜色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突出重围转移到鹤山泮坑村,此次反围歼战当中,一名机枪手和一名副射手牺牲,多名队员受伤。

10

 

应溪古庙:张姓人的特殊情怀

11

  田边村位于司前镇西北面,穿过村内小路,就是龙溪村。面临潭江应溪水,有一寺庙叫应溪古庙,是当地村民及众善信敬奉张王菩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建成的。田边村民祭祀张飞的习俗至今已有200多年,寺庙常年香火鼎盛。初建时此庙叫张王庙,后因迁址扩建至龙溪村,改名为应溪古庙。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历史原因,古庙受到破坏。时至1996年,通过社会各界善长捐助和努力,使得应溪古庙原地重现。2013年,澳门乡亲张少芬女士秉遂其父张见明先生情系故里、造福桑梓的心愿,发扬爱国爱乡、热心慈善的传统美德,牵头慷慨解囊,捐资300多万元用于修缮古庙,成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应溪古庙。

  如今的应溪古庙,占地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多平方米。庙内的墙壁上绘有颜色鲜艳的彩画,内容多为有着吉祥寓意的人物或三国故事,如鲤跃龙门、三友图、赵子龙救主和夜战马超等。据应溪古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节日来此祈福的信众更是络绎不绝。

 

棠坑里大园坊:著名影星林楚楚故居

12

  林楚楚(1905—1979),原名林美意,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电影演员,是香港电影的第一位女主角,与丈夫黎民伟(新会人)共同开拓早期的电影事业。她塑造的一系列“贤妻良母”形象深入人心,她的儿子黎铿、黎锡均是早期中国电影童星,孙女黎姿也受其影响,成长为一名香港优秀电影演员。

  司前镇棠坑里的大园坊建于清末,由当地旅加华侨兴建,曾为林楚楚居住,现在由其亲属管理。这可以说是一座庭院,坐北向南,一路三进,通宽13.1米,进深21.5米,占地面积为281.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麻石勒脚,建筑很是精致,前后还有花园,显得气派而不失典雅。旁边还建有锡邦林公祠。

  而林楚楚的祖屋位于大园坊内的第三间,尽管屋内尽是杂物,但不难看出,这里曾经是显赫的富贵人家。门窗雕饰仍精致艳丽,厅内的木梁下还有栩生的石刻。

 

品舌尖上的“司前

  司前特色美食有温蛋、司前夜鱼、糖不甩(油瓶凸)、旗面、钵仔糕、烧猪等,其中,“司前温蛋”“司前夜鱼” “司前油瓶凸”更是让人盛赞,有关的传说也是颇有意思。

 

  (原文刊登于“新会侨报社”,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