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百年历史时空:“杨匏安在广州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读解
2019-02-10 下午 03:23   作者:阿瑞   
分享

0

  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通过红色之旅的挖掘赋予古驿道新动能。从歧澳古道群英故里对杨匏安故居的一直追溯,再到进入广州城、挖掘活化杨家祠。孙中山先生也是绕了一大圈再进入广州城,无论是杨匏安还是孙中山,都在广州历史街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足迹。

  1912年2月25日孙中山与廖仲恺、胡汉民一起抵达广州,在推动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不忘推进城市的现代化。欧美、香港的城市现代化对他的影响颇深,以至于在革命成功之后,多次提及建设现代广州城的壮志。1912年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大清朝诚然是‘过去的遗物’,但清的逊位,并不算是中国的完满的得救。我们的前头还有无限的工作,务须完成,俾得与列国并驾齐驱。……我欲将有广州之行,届时拟将老城建为新式的、近代的……”[1]

  杨匏安少年从中山来到广州就读广雅书院,该书院建立于1887年,1901年改称为两广大学堂,1903年改为两广高等学堂,1912年10月改为广东省第一中学。

1

图为广雅中学校门。

 

  一、拆城墙、建道路和建立市政厅

  杨匏安在广州居住工作之时,正处于广州市政大变革年代,如果将杨匏安在广州近十年居住和工作生活的场景组织起来,基本体现出上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大变革的脉络。

2

图为杨匏安先生于1918年初抵达广州至1927年3月离开,在广州活动的主要场所。

  图右上角是广州东边、现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广东咨议局旧址,对杨匏安个人、还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来说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国共合作重要成果就在这里产生。1907年孙中山任国民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1926年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了9名中央常委,共产党人有3名,分别是谭平山、吴玉章、杨匏安。中央党部大部分职务为共产党员担任。组织、宣传、青年、工人、农民、商业、妇女、外事8部中,谭平山为组织部长,林祖涵为农民部长、毛泽东为代理宣传部长;杨匏安、沈雁冰、黄日葵、冯菊坡、许甦魂、邓颖超、彭湃和罗绮园,分别担任组织、宣传、青年、工人、外事、妇女、农民部秘书。1925年12月24日,在上海共产党方面代表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与国民党代表孙科、邵元冲、叶楚伧在上海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进行会谈,讨论了“西山会议”后国共合作问题,为广州国民党二大作准备。国民党二大后,陈独秀对结果满意,认为是中国民族运动的成功。[2]

3

图为会议大厅的大事记。

  图中左下角是钟楼,是有非常深远意义的象征地标。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于1912年2月改为广东高等师范,1924年国立广东大学有了广州第一座标准的运动场。1924年孙中山在此发表演说。

4

图为新建的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今省立中山图书馆)。

  1904年两广学务于广州旧贡院开办两广速成师范馆。1906年,拆旧贡院,建新校舍,改名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设文学、数理化、博物科、以及体操专科,学制四年。1912年,改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也是国共合作正式开始的标志,共产党任职情况如下:谭平山是3名常务委员之一,下设立一处八部,八部中谭平山为组织部长、林祖涵为农民部长,杨匏安、冯菊坡、彭湃为组织、工人、农民部秘书。

5

图为原操场,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革命广场”。

  1919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主办的理论刊物《建设》创刊,其中刊载了不少有关市制、市政制度的文章。孙中山在发刊中谈到“建设一世界最高强最快乐的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3]

  十年前的研究没有注入历史人物因素,引用过去的研究,城门就是古驿道必达点,1918年杨匏安住在广州城行政中心位置,城墙还没有完全拆除,行政区划尚未调整完毕。

  由南海县与番禺县构成的广州城,行政界限以老城区双底门与新城的小市街为界。基层行政区划仍采用厢坊制。广州城内共有18坊和3厢。属于南海县的有7坊和城西厢;属番禺县的有11坊和东城厢和南城厢。内城的内街95条,其中南海47条,番禺48条;新城内街55条,属南海的31条,属番禺的24条;城外街道222条,属南海的183条,属番禺的39条。从中可以看出,内城南海与番禺空间基本均等,番禺县所占面积偏小;而城外南海县所拓展的空间远大于番禺县范围。省一级的行政机构,基本分布在两县行政界线交接处,形成了城中行政主中心,杨家祠就处于这一行政中心位置,可以说杨先生是住在番禺到南海教书。

6

图为广州城南海、番禺行政界线示意图。(资料来源:根据《粤东省城图》绘制,,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城墙和城门是战争防御的关键空间要素,在传统的中国城市空间布局中,城墙和城门是城市空间形式的主导作用力量,这两者不可忽视。广州城也一样。

7

图为不同类型的广州内城主要城门平面形式。(资料来源:根据《1907年广东省城内外全图》《1918年的广州市图》截取,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图为广州城主要城门的平面图。它们在交通组织上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内外城的联系沟通,左右着内外交通网络的衔接,也体现了“礼制”序列的要求和权威。同时,也是各类需要礼仪的街道空间最为重要的引导要素。此是从不同年代的历史地图中截取放大的城门平面位置图。尽管是不同版本的测量图,但城门平面空间布局表达基本一致。

  不同时期拍摄或绘制的广州城门的照片或图片,从中可以体会到广州城门形式多样的建筑形象。大部分城门屋顶为歇山重檐的形式,从这些城门的平面布置形式可看出广州城门围合的空间形式多样,有的是呈正方形院落,有的呈梯形状布局。

1

图为广州城各主要城门分布及名称图(自绘)图表述了广州城各主要城门分布及名称。(资料来源:根据1908年《粤东省城图》《1918年的广州市图》重新绘制)

  较为重要的城门是归德门、大南门、大北门、小北门、正西门和大东门。各城门的平面布置形式多样,依地势、水系的情形而变化。

  1918年市政公所建立,重点在于工程建设,即拆城墙、筑马路,同时经营管理“官产”,建设公园、市场等公共设施。广州市政公所的第一号公告列明了五项任务:拆城基、劈马路、设市场、设公园、设工厂。1918年10月23日,市政公所颁布了《广州市市政公所章程》。

9

图为连接五层楼的广州北城墙。(资料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百年图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

图为1918年10月被拆除的城墙。(资料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百年图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

图为1919年在南城墙地基上建成的一德路。(资料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百年图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广州第一期新辟马路名称图,将测量地图运用于建设规划中,能较准确地安排道路的走向。这也可谓是运用现代规划方法进行道路系统建设的开始,城市建设在实施前运用总图的方式设计规划道路系统。该图完成的时间约为1921年,即市政公所成立阶段,道路计划开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系统性。城墙已经拆除,利用城墙基形成环城道路,即越秀北路、越秀南路、丰宁路、一德路等。城市道路的拓展方向首先向东,此时拆除城墙受到士绅的反对,而这些士绅以来自西关的士绅为代表。市政公所时期的道路计划回避了西关方向的规划建设。此外,公共行政机构包括省长署、督军署、警察厅、省议会、市政公所、钱局等新型行政机构出现在图中。第一公园(巡抚署)、第二公园(东较场)、第三公园(海珠)均标出位置。广九铁路已经形成,重要公共建筑还包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史坚如祠。同时,图中表明保留了大北门至小北门之间的城墙。

  粤汉铁路处于中心城区西侧,广九铁路处于东南方向,广三铁路处于西北方向。轨道交通的建设,直接改善了广州与周边城镇的密切联系,加强了广州的中心作用,尤其是广三铁路促进了广州与佛山地区的联系。东部地区的广九铁路总站,则对广州城市结构改变作用明显,刺激了东山地区各方面的发展。

12

图为广州市第一期(1918~1921年)新开马路名称图。(资料来源: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921年在第一期道路计划上,广州又编制了第二期道路计划,即《最新测绘广州市面马路区域全图》。该图约制作于1921年,图中旁注表述第二期的道路建筑计划,在第一期的道路框架下,规划加强内城的道路建设,力求形成系统。明确了一系列道路宽度,以70尺(21.34米)、80尺(24.38米)为主,最宽道路白云路为150尺(50米),此时的道路建设重点仍为内城,白云路的计划因涉及广九铁路站的交通疏导与衔接,被列上日程。大沙头道路规划纳入其中,基本保持1914年左右的设想。警察区署及国民学校、高小学校、中学以上等公共机构的位置在图中予以标明。原桂香中路、桂香南路此时一并改为维新路,桂香北路改为连新路。此图是眼镜公司市场营销与道路规划公共信息发布相结合的导向图,图中标注前往眼镜公司的路线,方便顾客。在河南南武中学位置有国民学校、高小学校两个三角形的符号。[4]

13

图为最新测绘广州市面马路区域全图(约1921年)(资料来源: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从1921年历史地图中心局部进行读解,处于民政厅旁的杨家祠对面就是社仁坊,杨匏安第二个住所,社仁坊西面为华宁里,也就是越秀区政府现在所处的地方。高第街与杨家祠之间沿维新路步行可达。此图底图的具体年份待考,地图仍写着“两广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已经改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但是市政厅在江边长堤处有标注,中央公园图上已经注明,称为第一公园。这基本是杨匏安先生1918年住在杨家祠时广州中心城区道路建设的状况,他应该目睹旁边也是杨家祠旁中央公园的建设过程。1918年设定的市政公所到1921年的市政厅,从职能与机制上产生了新的变化,杨先生也经历这一过程。

14

图为离杨家祠不到300米远的人民公园(原中央公园)。

15

图为历史地图中的杨家祠,在第一公园东北角。

  查《民国广东大事记》,1921年3月,共产党广东支部在陈独秀领导下在广州高第街素波巷19号成立。最早党员有谭植棠、谭平山、陈公博、梁复煌、刘觉非、杨章甫、彭湃、杨殷、杨匏安、包惠僧等。

16

17

图为素波巷广州十中是原址,门口和操场旁的“小红楼”就是19号宣传员养成所旧址。

  查《民国广东大事记》:“1921年8月,陈公博由上海开完‘一大’回广州,在高第街素波巷宣传员养成所开会,传达‘一大’决议精神,中共中央广东党支部遂成立,书记改由谭平山担任,组织由陈公博负责、宣传由谭植棠负责。党部设在广州太平沙谭平山宅,及在广卫路杨家祠杨章甫家活动。”杨章甫(1894-1977)就是杨匏安的叔叔,两人相差两岁,一起到广州广雅中学念书,一起到了日本,一道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海是在1920年8月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广州是1921年3月成立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均为陈独秀领导组织的,他于1920年12月17日离开上海往广州。1921年9月11日陈独秀与包惠僧一起离开广州往上海[5]。

  杨匏安后期搬到社仁坊居住,杨家祠继续作为共产党的活动场所,现在广仁路社坊里民居已经拆除,仅剩下一栋宿舍楼22号。

18

19

图为高第街和素波巷入口。

  近代广州的城市管理权的延伸是以警察管辖区增加予以调整。1903年广东巡警总局成立后,警区的数量和划界一直在调整中。“首于老城设置巡警五分局,旋增设新城三分局,继设东南关三分局、河南四分局。西关开办最后,至1905年,始成立西关南北路十三分局,同时开办水巡总、各分局。”[6] 1912年,广东巡警总局改为警务公所后,广州警察区划有所改变,1909年的广东警务所的统计报告表明,广州城区形成了新老城区东南关五局、西关十二局、河南四局和水巡东西北三局的格局。1910年6月,警务公所又将原政区划分为东西两路,裁并正、分局为十区署,其中番禺县属四区为东路,南海县属六区为西路。辛亥革命后,成立了广东警察总部,第二年改称广东警察厅。原广州十区署调整为十二区署和二十四分署。1916年又增为十三区署。据1928年的统计,居住在十二个警区的人口为80.4万人。这种状态维持至1930年,其后各区、分署废止改设三十公安分局。杨家祠处于第二区,时敏学堂处于第十区,东园处于第五区。

2

图为警区划分图。

  查《民国广东大事记》:“1925年3月19——1926年10月10日举行省港大罢工,决定苏兆征、黄平、杨殷、杨匏安5人组成中央党团,领导发动省港大罢工。”“5月1日,广东各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广东大学操场举行,胡汉民主持,谭平山、张国焘、邓中夏讲话。”图中有“东园”字体的门楼现在还保留,平时见不到,藏在宿舍区里。

  杨匏安1918年初到广州是在时敏中学任教,但时敏学堂当时的历史空间环境是怎么样的?查《民国广东大事记》:“1918年末,广州铁路专科学校由粤汉铁路当局创办,校址在旧时时敏学堂旧址,学制3年,办了四期后停办。”广州铁路专科学校是创办于1918年末,这从中也可以分析出杨匏安曾经任职于粤汉铁路广州分局,并担任编辑主任。向周边的老人打听,旧时有时敏小校,校址为现在是荔湾区教育局,中学没有听说过,认真一想,如果他们知道的也应该有110岁左右了。

21

22

图为时敏桥、荔湾区教育局应该与这段历史有关。

  时敏桥因时敏学堂而名,时敏意为敏于时务,时敏学堂创建于1898年,为广东首家民办私立学校,1912年改名为私立时敏中学。1922年校舍为国民大学使用。从1949年前出版的地图上均可以找到“国民大学”的位置,国民大学为上世纪20年代利用原时敏学堂校址建立起来的私立大学,1951年并入广州各高校中,现在原址是省水文局办公楼。“时敏路”跨越了荔枝湾河涌,直接往黄沙珠江,现在统称为多宝路。杨先生或许对这一带非常熟悉,1923年在黄沙海旁街他开“北江商运行”为共产党筹措经费,他非常熟悉铁路工人,因为粤汉铁路的终点在此,从这一系列历史地理空间中可以找到答案。

23

24

图为“时敏桥”,走过的行人可能未必注意现在桥头“时敏桥”三字,多宝路延伸段至珠江曾经称为时敏路。

25

图为1947年广州历史地图局部,从中可以看到“时敏路”跨越了荔枝湾河涌,直接往黄沙珠江,现在统称为多宝路。

  杨匏安任教时敏中学之后也在南武中学任教,在南武中学旁边的海幢寺、建于1908年的潘氏洋楼,杨先生一定有印象。1905年成立的南武中学利用的就是海幢寺的园照堂。1912年开始南武中学校,并设立小校。

26

27

图为海珠区海幢寺和建于1908年的潘氏洋楼。

28

图为南武中学校园。

  文明路在1921年地图上已经贯通,它是拆城墙的成果之一,在194号-200号处4栋相联的三层楼皆为骑楼式,1924年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和青年团均在此办公。1978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想必是杨先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可惜,门口说明牌没有杨匏安的名字。

29

图为位于文明路的共产党广东区委办公楼旧址。

  东园门楼同样也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的印记,杨匏安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机关刊物《青年周刊》的主要撰稿人,1922年2月创刊号《青年周刊》撰写“宣言”,强调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3月至4月又刊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比1919年发表的介绍马克思理论的文章更深入,鉴于广东的革命氛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广场召开。

30

图为与团一大和劳动大会均有关系的东园门楼。

31

图为2011年施工中的“团一大广场”。利用地铁上盖进入口广场注入人文信息而成。

  1927年3月底离开广州赴汉口时,杨匏安是与共产国际代表罗易、谭平山一起出发的。[7]罗易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指导革命,是印度人,与斯大林关系密切,在中国与鲍罗廷观点不一。

 

  二、杨家祠修缮过程中的重大发现

  杨家祠修缮的第一步是住户腾退,2019年1月中才逐渐完成,2019年1月17日有重大发现,在门头发现壁画。

32

33

图为张文湛故居修缮前的室内外情景。

  杨匏安母亲为中山古鹤村人,2018年公布的南粤古驿道十五项重大发现中,自费留美MIT中国人第一人张文湛故居入选,这项发现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展览中倒查的。张文湛故居的入口也有门头壁画,这是岭南传统民居、祠堂的典型的装饰手法。

34

  杨家祠门头壁画这次发现后,广州农讲所邀请了广州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泽文先生进行鉴定,对中间一幅初步判断:

  此画标题为“雁塔题名”,作者为樵西人陈灼文,民间画工。此画技法纯熟,画风不俗,艺术性较高。用笔工整严谨,造型准确,人物及环境合乎比例。沿袭南宋院体画风的风格,注重写实,追求形似,山石用斧劈皴法,使用双勾法和点叶法相结合,树石屋宇都表现得坚实有力,空间远近分明,具有纵深感。

  此画上有两个人物。一个挑着书箱行李的书童走在前面,一个策杖而行的书生紧随其后,两人正准备进入一处山居的柴扉。进入柴扉之后有一座独木桥,过了独木桥之后再上小山坡,则可看见一座小塔。

  第二步是周边环境整治,利用外环境布展,初步完成,需要在入口增加诱导性标志。下一步是本体修缮和内部布展,按照计划将于五四青年节依时开放,纪念杨匏安先生这位“五四运动”的先行者。目前如何修缮壁画仍然是重要的环节,它具有特殊的人文信息。

 

  三、杨匏安先生有关人物的影像

  查《民国广东大事记》,1923年6月《新青年》在广州复刊,瞿秋白主编。第一期为《共产国际专号》,在中国首次登出了《国际歌》。下图中间是《新青年》的刊物。陈延年、邓颖超和刘少奇在广州与杨匏安共事时的青年形象从中可以找到。

35

图为杨匏安先生有关人物的影像。

  图中下部分右侧有三张签到纸由中山翠亨村孙中山纪念馆馆藏,应该是1926年1月31日的会议,上面有李大钊、林祖涵、毛泽东等共产党员的签名。中间的照片是1924年在孙中山寓所为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庆祝后的合影,毛泽东、恽代英和罗章龙等共产党人均在照片上。最右侧的照片是国民党右派人物吴铁城,他与杨匏安同为香山人,杨匏安被捕后蒋介石派他亲自劝杨匏安投奔国民党。

  国共合作时在广州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为组织部长,杨匏安、彭湃分别任组织部、农民部秘书。国民党二大后,选举侯补执委,李大钊、毛泽东等当选,

  图中何香凝守在廖仲恺遗体身边的照片令人悲痛,1925年8月20日早上9时30分,廖仲恺去上班,到达惠州会馆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前,遇刺受伤,送医院中逝世。12月24日杨匏安被任命为审判员。

  中间上方为孙中山委任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委任状,1926年3月20日利用黄埔军校军舰调动之机,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导致国共在广州的分裂。

36

图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广州近代革命展览中的《新周刊》和杨匏安,但对国共合作的贡献讲述很少。

37

38

图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与杨匏安先生共事的广州起义领导人张太雷、广东最早的党员谭植棠、谭平山先生。

39

40

图为孙中山签署的委任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证书和省咨议局旧址。

  查《民国广东大事记》,1923年8月24日苏联驻广东代表团鲍罗廷等抵达广州,孙中山委任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旧咨议局侧楼原为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的办公楼,何香凝、邓颖超主办的妇女运动讲习所设立于此。

  现在在2018年12月7日前的杨家祠也成为旧影像,谨此留下几张12月17日拍的照片为记。

41

图中看到原现状是一处临时信访室,拆除后才形成独立通道。

42

45

图为原杂乱的室内。

44

图为原杨家祠室外墙的搭建。

 

  我们都需要自问一下,这一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圣地,当杨匏安后代确认、1999年出版《杨匏安史料与研究》,并有多人提出保护历史遗产后,当记录编辑杨匏安资料的李坚教授近100岁高寿时,为什么要等到20年才得到修缮?!

                                         

写于2019年春节初六

 

  注释:          

  1.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2. 《建设》第一卷第一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姚金果著:《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160页。

  4. 广东省会公安局统计股:《市民要览》1934年。

  5. 许瑞生著:《广州近代市政制度与城市空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45页-58页。

  6. 姚金果著:《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12页。

  7. www.slmmm.com/Data/Show/20346?page=1

 

  (注:文中图片由作者拍摄。)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