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路:由杨匏安足迹看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在广州的空间分布(上)
2019-04-12 下午 01:10   作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郭昊羽   
分享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中共创建时期的成员之一,杨匏安从中共创建到大革命时期在广州开展了大量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与革命工作。同时,该时期也是中共早期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包括中共创建、开展国民革命、组织农民运动、领导工人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在广州留下了众多史迹。本文将基于1918—1927年间杨匏安的广州足迹,梳理该时期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史迹,并结合当时广州城市交通建设与历史空间变迁,探讨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在广州的空间分布情况。

 

  一、杨匏安的“广州足迹”

  1、杨匏安在广州主要活动地点(1918—1927年)

  1910年,杨匏安由家乡香山县(今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奔赴省城的广东高等学堂附中(今广雅中学)求学。1918年,杨匏安举家迁往广州,长期居住在司后街(今越秀区越华路)的杨家祠及社仁坊,他先到时敏中学任教,又在《广东中华新报》报社兼职记者,还到过南武中学和广东甲科工业学校兼课。1921年,杨匏安在广州高第街素波巷(今广州市第十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5月,杨匏安参加了在东园(今越秀区东园路一带)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杨匏安担任粤汉铁路广州分局编辑室主任,编辑出版《铁路丛报》等刊物,并在黄沙海傍街开设“北江商运局”。同年6月,他参加了中共“三大”(今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的筹备工作。1924年,杨匏安参加国民党“一大”(今越秀区文明路215号)。1925年,他在东园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1926年,杨匏安参加在省咨议局大楼(今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召开的国民党“二大”。1927年4月,杨匏安离开广州,结束了他在广州的革命岁月。

  1918—1927年间,杨匏安在广州的活动地点汇总如下:

杨匏安在广州主要活动地点列表(1918—1927年)

序号

活动地点

史迹与地址

杨匏安相关事迹

1. 

杨家祠

杨家祠,今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

杨匏安在广州时期的主要居所,也是中共活动重要据点之一。

2. 

社仁坊

社仁坊旧址,今广州市越秀区政府东侧公园。

杨匏安在广州生活后期曾搬到此处居住,该址是杨匏安在广州的第二个住所。

3. 

时敏中学

时敏桥,今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39号。

1918年,杨匏安在该校任教。 学校现已不存,附近的时敏桥是留存下的唯一历史印记。

4. 

《广东中华新报》报社

《广东中华新报》旧址,今广州市荔湾区光复中路。

杨匏安曾在该报社兼职专栏作家。报社社址在西关第七甫58号。

5. 

《粤路丛报》报社

《粤路丛报》社址,今广州市荔湾区黄沙地带。

1923年,杨匏安担任粤汉铁路局黄沙地段党支部书记,并任职《粤路丛报》编辑,该报社社址位于黄沙商办粤路总公司办报处。

6. 

广东宣传员养成所

广东宣传员养成所遗址,今广州市越秀区素波巷30号广州第十中学内。

1921年,陈独秀在此主持创办了 “广东省立宣传员养成所”。

7. 

南武中学

南武中学,今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

杨匏安曾在该校任教。

8. 

中共广东区委机关

中共广东区委旧址,今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194—200号。

1924年至1927年,中共两广区委机关在此办公。

9. 

中共“三大”

中共“三大”会址,今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

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此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匏安参与了大会相关工作。

10. 

国民党“一大”

国民党“一大”会址,今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5号。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此召开,会议推举杨匏安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

11. 

团一大与省港罢工委员会

团一大会址与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今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3号。

1925年,杨匏安等人在此组织与领导省港大罢工。

12. 

国民党中央党部

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今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南路93号中华总工会旧址。

即惠州会馆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1924年,国民党中央党部在此成立。

13. 

广东省咨议局大楼

广东咨议局旧址,今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区陵园西路2号。

1926年,国民党在此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匏安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常委。

14. 

东较场

东较场旧址,今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省体育场一带。

杨匏安等人曾在此领导工人运动。

 

  2、杨匏安在广州主要活动路径分析(1918—1927年)

  1918—1920年间,杨匏安在广州的足迹多往返于城内外之间。城内地点有杨家祠、广东宣传员养成所等,城外地点包括西关地区的时敏中学、《广东中华新报》报社、《粤路丛报》报社及河南地区的南武中学等。各活动地点之间距离较远,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结合当时广州新式马路、桥梁等交通建设状况,大致分析该时期杨匏安在广州主要活动路径如下(如图1):

  (1)由杨家祠至广东宣传员养成所:杨家祠——越华路——吉祥路——惠爱路(今中山四、五路)——维新路(今起义路)——高第街——广东宣传员养成所(今广州市第十中学);

  (2)由杨家祠至《广东中华新报》报社、时敏中学:杨家祠——越华路——惠爱路(今中山四、五路)——丰宁路(今人民中路)——西关第七甫——《广东中华新报》报社(今光复中路)——西关街巷\河涌——时敏中学(今荔湾区多宝路广州水文分局一带);

  (3)由杨家祠至《粤路丛报》报社:杨家祠——越华路——吉祥路——惠爱路(今中山四、五路)——维新路(今起义路)——长堤大马路——沙基马路(今六二三路)——粤汉铁路广州分局\《粤路丛报》报社(今荔湾区黄沙地带);

  (4)由杨家祠至南武中学:杨家祠——越华路——惠爱路(今中山四、五路)——丰宁路(今人民中路)——太平路(今人民南路)——长堤码头——南武中学(今海珠区同福中路)。

2

图1:1918—1920年杨匏安在广州主要活动路径推测图(绘图:孙海刚)(底图为《最新测绘广州市面马路区域全图》,粤东省城十三行华商五彩石印局刊,无成图时间,推测成图时间在1920年代初)。

  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这期间杨匏安活动足迹基本围绕中共党组织相关活动展开。杨匏安的居所杨家祠成为该时期党组织在广州的重要活动据点,以此为起点,他曾到过东园参加团“一大”,到过东山参与中共“三大”筹备工作,到过文明路的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钟楼礼堂参加国民党“一大”,并在文明路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办公……因此,该时期杨匏安史迹主要集中在文明路、越秀南路及东山地区的恤孤院路一带,文明路、越秀南路等新式大马路也皆在此时建成。结合当时广州马路交通建成情况,大致分析杨匏安在该时期主要活动路径如下(如图2):

  杨家祠——越华路——广仁路——广大路——惠爱路(今中山四、五路)——文德路——文明路(今国民党“一大”会址、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旧址)——越秀南路(今团一大旧址、东园旧址)——恤孤院路(今中共“三大”会址)。

3

图2:1921—1923年杨匏安在广州主要活动路径推测图(绘图:孙海刚)(底图为《1923年广州市马路街道图》)。

  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杨匏安在广州广泛开展工人运动,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参加国民党“二大”等,他的活动轨迹主要集中在东园、东较场一带。结合当时广州马路交通建设,推测该时期杨匏安主要活动路径为:杨家祠——越华路——广仁路——广大路——中共广州市委第一机关(今广大路中共广州市委第一机关旧址)——惠爱路(今中山四、五路)——大东路(今中山三路)——东较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带)\国民党“二大”会址(今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省港罢工委员会(今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如图3)

4

图3:1924—1927年杨匏安在广州主要活动路径推测图(绘图:孙海刚)(底图为《广州市第四期马路全图》,1927 年订,广州远安工社发行)。

 

  二、中共创建前后至大革命时期,杨匏安在广州的活动地点和场所

  1、1918—1920年,建党之前的活动轨迹

  杨匏安自1918年定居广州后,于1918—1920年间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在该报发表多篇长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广东中华新报》社址位于西关第七甫58号。此后,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于1920年8月成立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1] ,又于同年10月创办了《广东群报》,该报作为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机关报,成为南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广东群报》社址位于第七甫的100号,与《广东中华新报》同在第七甫。西关第七甫是民国时期广州著名的“报馆街”,曾一度云集上百家报馆。1930年代,第七甫改建成马路,命名为“光复中路”,即今天的荔湾区光复中路。

  1920年9月,俄共(布)党员到广州,以俄政府代表名义在东山恤孤院路15号成立俄罗斯通讯社(罗斯塔)[2] 。共产国际代表与梁冰弦、黄凌霜、区声白、黄尊生等人于1920年秋成立“广东共产党”[3] 。“广东共产党”租用永汉北路光和眼镜店二楼(今越秀区北京路太平馆西餐厅对面)作为活动地点。同年12月,陈独秀来粤出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并指导和参加建立广州共产党组织。陈独秀在广州的居所位于距珠江不远的泰康路附近回龙里九曲巷11号的“看云楼”(今越秀区海珠广场东侧回龙路一带)。

  2、1921—1923年,建党初期的活动轨迹

  1921年1月,陈独秀在广东省公立法政学校(今越秀区法政路一带)作《社会主义批评》的演讲。3月,在陈独秀主持下,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在高第街素波巷(今广州市第十中学内)成立广州共产党小组[4] 。杨匏安与杨章甫在杨家祠举办“注音字母训练班”,杨家祠成为党组织的活动据点。4月,《新青年》杂志社由上海迁至广州,在昌兴街26—28号(今越秀区中山五路昌兴街26号、28号)设立新址。《新青年》与《广东群报》等机关刊物,成为该时期宣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阵地。6月,陈独秀在素波巷主持创办了“广东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养成所成为广东早期共产党组织培养理论、宣传干部的一所重要学校。

  1922年5月1日,广州市民在第一公园(今广州市人民公园)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当晚,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开幕式在广东机器工会(今海珠区滨江西路232号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举行。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东园(今越秀区团一大广场一带)开幕,杨匏安作为广东区社会主义青年团代理区委书记参加了该次大会。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东山僻静的华侨聚居区——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 号(今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中共“三大”会址)召开,杨匏安参与筹备了本次大会。同时期,中共中央迁至广州,领导机关设在东山“春园”。 “春园”也是“三大”召开期间李大钊、毛泽东、张太雷等代表居住地,毛泽东等人还常到附近的“简园”(今越秀区恤孤院路24号)活动[5] 。6—7月,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由广州平民出版社出版,平民出版社社址位于广州司后街(今越秀区越华路)45号。

  3、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活动轨迹

  1924年1月底至2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广东区委,成立中共广州地方执行委员会。10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广州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组为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杨匏安任区委监察委员。中共两广区委机关设在文明路的一座四栋三层相连的骑楼中(今越秀区文明路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骑楼二楼作为共青团区委机关,三楼作为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周恩来、陈延年、杨匏安等都曾在此办公。

  1924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决定在中央农民部之下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广州周边的番禺、花县等地成为当时开展农民运动的重点地区。彭湃、阮啸仙等曾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到花县开展农民运动。7月3日,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惠州会馆(今越秀区越秀南路93号中华总工会旧址,也是第一届至第二届农讲所所址)正式开学,彭湃任农讲所主任。7月,广州市郊第一区农民协会在芳村谢家祠成立,彭湃、廖仲恺等出席开幕盛典[6] ,这是广州市成立最早的区农民协会。

  1925年1月,第三届农讲所在广州东皋大道1号(今越秀区中山三路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开课,阮啸仙为主任。5月1日,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6月19日,为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杨匏安与邓中夏等赴香港配合苏兆征发动省港大罢工,省港罢工委员会产生,杨匏安任顾问,会址设在东园(今越秀区东园横路省港罢工纪念馆),东园也成为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省港罢工纠察队总队的所在地,是当时南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和指挥中心。10月,毛泽东来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居住在东山庙前西街38号(今越秀区庙前西街38号)。

  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和第二次广东省农民代表大会在省咨议局大楼(今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5月3日,广州第六届农讲所在番禺学宫(今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农讲所旧址)开学,毛泽东任所长。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从文明路的区委总部搬至万福路190号二楼。

  1927年4月22日,在广东区委组织部部长穆青主持下,中共广州市委在广大路广大二巷4号四楼成立。并在此举行了中共广州市委第一次会议。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在市公安局(今广州公社旧址)建立了东亚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又称作“广州公社”。

  (待续)

 

  注释:

  [1] 谭平山:《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会上致答词》(1922年3月14日)。文中说:“广州区在前年8月亦经成立。”《谭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3页。

  [2] 《斯托扬诺维奇给某人的信》(1920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一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3] 《广州共产党的报告》(1921年),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20-29页。

  [4] 陈公博提交党的“一大”的报告,称广州早期党组织为“广州共产党”。此外,陈公博在《寒风集》中写道“由我们三人成立广州共产党”。

  [5] 曾庆榴,《国民革命与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年6月。第117页。

  [6] 《市郊农协会开幕记》,《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8月18日。

 

  参考文献:

  1. 许瑞生编,《广州近代市政制度与城市空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黄泳添、陈明编,《广州越秀古书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李坚编,《杨匏安史料与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

  4. 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杨匏安研究文选》,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年。

  5. 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政府三年来施政报告书》,广州:广州市政府,1935年。

  6. 广州市市政厅总务科编,《广州市市政报告专刊》,广州:广州市政厅,1924年。

  7. 广州市市政厅编辑股编,《广州市市政报告汇刊1928(一)》,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8. 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市政概要》,广州:广州市政府,1922年。

  9. 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市政府统计年鉴》,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10. 李宗黄编,《模范之广州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11. 广州市政府编,《新广州概要》,广州:广州市政府,1941年。

  12. 周霞编,《广州城市型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13. 陆丹林编,《市政全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

  14. 广州市政府秘书处编,《广州市政公报》,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

  15. 程天固编,《程天固回忆录》(上、下册),台北:龙文出版社,1993年。

  16. 曾庆榴编,《国民革命与广州》,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年。

  17.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广州地方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本论文史料由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郑宇、孙海刚帮助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