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路:由杨匏安足迹看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在广州的空间分布(下)
2019-04-15 上午 10:31   作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郭昊羽   
分享

  红色之路:由杨匏安足迹看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在广州的空间分布(上)

 

  三、中共早期革命史迹在广州的空间分布

  1、史迹类型

  通过分析1918—1927年间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共梳理出该时期在广州的革命史迹59处。根据革命史迹性质与历史意义可大致分成四类,具体如下:

  (1)中共创建时期史迹(20处):包括时敏桥与时敏中学旧址、《广东中华新报》社址、俄罗斯通讯社旧址、“广东共产党”活动据点旧址、陈独秀旧居、省公立法政学校旧址、杨家祠、《粤路丛报》社址、南武中学、社仁坊、《新青年》社址、广东宣传员养成所遗址、第一公园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团一大旧址、中共“三大”旧址、春园、简园、广州平民出版社旧址等。

  (2)国民革命活动史迹(14处):包括:国民党“一大”旧址、南方大厦、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文德楼、广大路中共广州市委第一机关旧址、陈铁军与周文雍革命活动旧址、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国民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广州公社旧址、中共新塘地区党支部旧址、南石头监狱旧址等。

  (3)农民运动史迹(13处):广州市郊第一区农民协会旧址、广州市郊第三区农民协会会址、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花县九湖乡农民协会旧址、花县元田村农民协会旧址、知行农民协会旧址、连珠村任氏宗祠、王福三墓、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珠村农民协会旧址、钟村农民协会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林宝宸烈士墓等。

  (4)工人运动史迹(12处):广州工人代表会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沙面洋务工人大罢工旧址、广三铁路总工会旧址、沙基惨案纪念碑、沙基惨案烈士墓、海员亭、东较场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林伟民墓、潘兆銮烈士墓、何耀全烈士墓、黄驹烈士墓等。

1

 

  2、空间分布

  59处中共广州早期革命史迹在今天广州市域的位置分布,主要位于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增城区、花都区8个区。其中越秀区31处,荔湾区9处,海珠区3处,天河区7处,黄埔区1处,增城区1处,花都区6处,番禺区1处。史迹区位总体呈现出“城区多于郊区,城区集中越秀”的空间分布特征,与1918—1927年间广州城市空间历史变迁及交通发展直接相关(如图1)。

2

图1:中共早期革命史迹在广州市域分布图(绘图:孙海刚)

 

  (1)1918—1920年:史迹分布以城内永汉路(今北京路)一带为主

  清代广州城分成内城与外城,内城城垣范围东至今越秀路,北跨越秀山,南抵今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西达今人民路;外城位于内城以南,城垣范围南至今万福路、泰康路、一德路。新旧两城构成北倚越秀山、南临珠江水的背山面水形制。民国以后虽拆城筑路,但古城格局仍存。1918—1920年间,正是广州城市现代化建设蓬勃兴起的阶段,广州市政公所(1918年)成立,拆除了外城南城墙,在城墙基础上铺筑起一德路、泰康路与万福路;另外扩宽城内街道路网,修筑起白云路、太平路、丰宁路、惠爱路、一德路、永汉北路、惠福路、文德路、吉祥路、维新南路、大东路、泰康路、德宣中路、广卫路、文明路、德宣西路、越华路、靖海路等18段新式马路。[1]该时期广州新式马路建设基本都聚焦在城内的永汉路(今北京路)与惠爱路(今中山四、五路)一带的行政中枢与经济中心区域。

  1918—1920年间的中共革命史迹,以分布在城内的居多,包括“广东共产党”活动据点旧址、陈独秀旧居、杨家祠、广东宣传员养成所遗址、《新青年》社址等。尤其集中在当时城内永汉路(今北京路)与惠爱路(今中山四、五路)一带。这片区域也是广州城内官署行政机构及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更是市政公所时期开展拆城筑路等市政建设的主要地区。新式马路路网的形成提升了城内行政中枢地带的交通便捷性,并逐步与城外的珠江水路相互连通,从而进一步影响了革命史迹地理分布的空间区位选择。此外,广州城外在西关、东山及河南地区零散分布着多个革命史迹点,如俄罗斯通讯社旧址、省公立法政学校旧址以及南武中学等。由于城外的西关、东山与河南地区在当时尚未开启市政改良,现代化的市政设施还没有扩展到城郊,新式马路路网也未在此修筑或成型,因而交通道路类型仍然以传统街巷及濠涌水路为主,这也成为城外革命史迹在该段时期分布较少且区位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图2)。

3

图2:1918—1920年中共革命史迹在广州分布图(绘图:孙海刚)

(底图:《最新测绘广州市面马路区域全图》,粤东省城十三行华商五彩石印局刊,无成图时间,推测成图时间在1920年代初)

 

  (2)1921—1923年:史迹分布集中在城内文明路、越秀南路以及东山新河浦一带,并由城区向城郊扩散;农民运动史迹在周边县地大量出现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加强了对广州城市发展建设的推进。包括在内城墙基上建成了盘福路、太平路、越秀路、大南路、文明路与大德路等路段;在城内修筑起公园前路、昌兴路、吉祥北路、广仁路、官禄路、马棚岗干路与支路等路段。[2]西关地区由孙科主导开辟西关六街(靖远、同兴、同文、德兴、永安、荣阳),修筑沙基马路。[3]东山地区开发围绕广九火车站,向外放射状修筑多条新式马路,如东濠路、白云路、越秀南路等。河南地区因隔珠江与广州旧城分开,发展缓慢,除珠江沿岸开辟有些许街市外,河南大部分地区在该时期仍是一片乡村风貌。

  该时期中共革命史迹,仍然主要分布在广州城内。城内史迹以当时中共机关办公地及重要会议活动发生地为主,包括国民党“一大”会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文德楼、团一大旧址、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第一公园旧址、广州第六届农讲所旧址等。这些史迹集中在广州城内行政中枢区域,沿永汉路(今北京路)、惠爱路(今中山四、五路)、文明路、越秀南路等主要马路分布。城外史迹主要在东山,如恤孤院路一带华侨聚居区中的中共“三大”会址、春园、简园等(如图3)。

4

图3:1921—1923年中共革命史迹在广州分布图(绘图:孙海刚)

(底图:《1923年广州市马路街道图》)

  该时期随着农民运动兴起,广州周边的芳村、花县、黄埔、番禺、增城等县地相继出现众多农民运动革命史迹,包括广州市郊第一区农民协会旧址、广州市郊第三区农民协会会址、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花县九湖乡农民协会旧址、花县元田村农民协会旧址、知行农民协会旧址、珠村农民协会旧址、钟村农民协会旧址等。其中尤以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史迹数目最多,可见该时期是花县党组织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

 

  (3)1924—1927年:史迹分布集中在东园、农讲所、东较场一带,工人运动史迹遍及市区多地

  1924—1927年广州城内新筑马路路网趋于完善:西面自大北门至珠江边从北向南辟成盘福北路、盘福路、长庚路、丰宁路、太平路;东面自小北门至珠江边从北向南辟成越秀北、越秀中和越秀南路;南面自西向东在内城墙基上为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在外城墙基上为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城内横贯东西是惠爱东、中、西路,城外再往东是大东路。东、西面马路贴近东、西濠内侧,越秀南路末段没有通向江边,而是拐向东面连接广九铁路火车站,沟通交通动脉。

  大革命时期的中共革命史迹分布情况,在东较场一带分布有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第三届至第四届农讲所所址、第六届农讲所旧址、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会址等农民运动相关史迹;在东园一带则分布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旧址、省港罢工纠察队总队旧址等工人运动相关史迹,东园成为这段时期南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与指挥中心。这些史迹均为会场、广场、讲习所等公共场所,涉及参会、集会、游行等大型群众性活动,故选址在广州东郊的东园、东较场等空旷地带,并邻近主要马路干道(如东堤大马路、越秀南路、东川路等)、广九铁路及珠江水路,交通便捷通畅。此外在沙面还分布有沙面洋务工人大罢工旧址、沙基惨案纪念碑,在芳村有广三铁路总工会旧址,在越秀山立有海员亭,在天河分布有林伟民墓、潘兆銮烈士墓、何耀全烈士墓、黄驹烈士墓等多位工人运动领袖墓地,工人运动相关史迹遍及市区各处(如图4)。

5

图4:1924—1927年中共革命史迹在广州分布图(绘图:孙海刚)

(底图:《广州市第四期马路全图》,1927 年订,广州远安工社发行)

 

   四、结语

  杨匏安在广州居住工作之时,正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在广州开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广州城市市政建设的现代化变革时期。通过追溯杨匏安在该时期的广州足迹,结合当时中共革命活动,梳理出近十年的中共早期革命史迹。这些史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空间区位上呈现出“城区多于郊区,城区集中越秀”的分布特征。同时,在中共早期发展的时间脉络下,革命史迹区位也不断发生变迁,由最初集中在城内的永汉路、惠爱路区域不断向东、向南扩展,延伸到文明路、越秀南路、大东路、东较场、广九铁路火车站以及东山新河浦一带,体现出革命活动空间演变与不同时期城市历史环境及市政道路建设变化的密切关联。此外,在广州周边的花县、芳村、黄埔等郊区县地也分布着大量农民运动史迹,工人运动史迹在该时期的集中出现也是当时革命活动的重要特征。

 

 

  注释:

  [1] 广州市市政厅总务科编,《广州市市政报告专刊》(广州:广州市政厅,1924年),页140。

  [2] 广州市市政厅总务科编,《广州市市政报告专刊》(广州:广州市政厅,1924年),页141。

  [3] 广州市市政厅编辑股编,《广州市市政报告汇刊1928(一)》,页151。

 

  参考文献:

  1.许瑞生编,《广州近代市政制度与城市空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年。

  2.黄泳添、陈明编,《广州越秀古书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3.李坚编,《杨匏安史料与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

  4.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杨匏安研究文选》,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年。

  5.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政府三年来施政报告书》,广州:广州市政府,1935 年。

  6.广州市市政厅总务科编,《广州市市政报告专刊》,广州:广州市政厅,1924年。

  7.广州市市政厅编辑股编,《广州市市政报告汇刊1928(一)》,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年。

  8.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市政概要》,广州:广州市政府,1922 年。

  9.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市政府统计年鉴》,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年。

  10.李宗黄编,《模范之广州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年。

  11.广州市政府编,《新广州概要》,广州:广州市政府,1941 年。

  12.周霞编,《广州城市型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年。

  13.陆丹林编,《市政全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 年。

  14.广州市政府秘书处编,《广州市政公报》,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

  15.程天固编,《程天固回忆录》(上、下册),台北:龙文出版社,1993 年。

  16.曾庆榴编,《国民革命与广州》,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年。

  17.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广州地方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本论文史料由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郑宇、孙海刚帮助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