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高级人才培养的开拓者之一:国立中山大学的农科研究生教育
2020-06-22 上午 10:50   作者:吴永彬   
分享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教育在我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国立中山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现代农业教育的几所高等院校之一,同时还是我国最早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为农科研究生的大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立中山大学的农科研究生教育无论从培育学生的人数还是培养学生的质量方面,一直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在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不仅坚持本科生教育,文科、教育和农科三大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更是薪火不断,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级农科人才。本文主要就1935至1949年,特别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农科研究生教育概况,做简要概述。

 

  一、我国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1911-1949)

  民国成立之初的1911年至1925年,全国共有公私立大学47所,而设有农科的大学和独立的农业大学仅有5所,即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农科、广东大学农科、省立河北大学农科、私立金陵大学农林科。至1934年以后,各大学或独立学院的研究院(所)开始招收研究生,研究期满、且考试合格者,由大学或独立学院授予硕士学位。而博士学位的授予,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学位授予法》的规定,博士学位候选人须通过博士学位评定会考试合格,由国家授予学位。当然,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民政府尚未授出博士学位。

1

图1 1937-1946学年度在校农科研究生与农科大学生人数比较

  至1936年抗战开始前,全国已有专科以上学校108所,其中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共78所,有13所设有农学院。而在高等院校中设立农科研究所并招收农科研究生的仅3所,即国立中山大学农科研究所、国立中央大学农科研究所和私立金陵大学农科研究所。当时全国有12所大学设有研究所22个,农科研究所占全国研究所总数的13.6%。全国各研究所共设有35个学部,农科有4个学部,国立中山大学就拥有两个学部,即农林植物学部和土壤学部,另外两个学部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的农艺学部、私立金陵大学的农业经济学部。从1935年开始招生至1947年,这个时期的农科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虽然不断增加,但发展极为缓慢(图1、图2)。

2

图2 1937-1947学年度在校农科研究生与各科研究生人数比较

 

  二、国立中山大学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

  国立中山大学是我国最早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为农科研究生的大学。1929年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将1928年成立的植物研究室扩充为农林植物研究所;土壤调查所原为国立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共建的机构,1932年政府把土壤调查所拨归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至此,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拥有了两个研究所,但只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并未招收研究生。1935年5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中山大学成立研究院,下设文科、教育和农科三个研究所,农科研究所由农学院原有的农林植物研究所、土壤调查所合并而成,把原来的两个所改称为农林植物学部、土壤学部。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院长由校长邹鲁兼任,农科研究所所长由黄枯桐教授担任,农林植物学部主任为陈焕镛教授,土壤学部主任由农学院院长邓植仪教授兼任(图3)。土壤学部成为当时国内唯一培养土壤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机构。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于1935年9月在广东、北平、上海三处共招收研究生10名,经考试正式录取了首届研究生3人,并规定1935年度起各学部每年招生2名研究生。1936年招收了4名研究生。至1947年每年都招收研究生1-2名,最多时4名。

3

图3 1937年国立中山大学农科研究所组织架构及研究生

 

  三、农科研究所、农林植物学部研究生教育概况

  农科研究所农林植物学部在1935年首届招收了李日光和王孝两位硕士研究生。李日光,广东宝安人,1935年农学院本科毕业后,报考研究生被录取,师从陈焕镛,其研究论文题目为《广东药用植物之初步研究》。王孝师从蒋英,其研究论文题目为《广东蝶形花科植物之研究》。两人均于1938年毕业,毕业后李光日留在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随学校内迁澄江,在云南从事药用植物苗圃管理。

4

图4 李日光研究论文题目为《广东药用植物之初步研究》

5

图5 王孝的论文题目为《广东蝶形花科植物之研究》

  1936年招收了陈璐斯和梁宝汉两位研究生。农林植物学部指导教授由陈焕镛、蒋英两位教授和李显智技师组成(图3)。梁宝汉论文题目为《中国鸡血藤(Milletia, Wight of Arnott)及毒鱼藤(Derris, Loureiro)两种植物之研究》。陈璐斯的毕业论文是《水松之研究》(图6)。

6

图6 陈璐斯硕士毕业论文封面

7

图7 梁宝汉论文题目“中国鸡血藤(Milletia, Wight of Arnott)及毒鱼藤(Derris, Loureiro)两种植物之研究”

  梁宝汉于1936年考入农林植物学部(注:根据《华南植物研究所早期史》第99页记述,梁宝汉是1939年7月考进农林植物部),师从陈焕镛教授。梁宝汉(1911-1991),广州人,出身于海关职员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36年在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后留任农林植物研究所,1941年随蒋英教授赴澄江,1942年到栗源堡,复员后一直在农学院任教,从事爵床科植物之研究,也曾作豆科有毒植物研究,先从鸡血藤(Millettia)和毒鱼藤(Derris)着手。梁宝汉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指导的研究生一共有三位,其中两位是笔者的硕士和博士导师,分别是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原院长陈锡沐(1947-)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原副院长庄雪影(1961-2016)教授;另外一位学生目前是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兰州(1952-)教授。

  1937年秋,侯宽昭考入农林植物学部读研究生,师从导师陈焕镛教授,12月随陈焕镛迁港,继续读研。侯宽昭(1908-1959),广东梅县人,1932年7月从中山大学农学院本科毕业,得到校长邹鲁以亲笔便条推荐进入植物所工作,任农学院植物所技助。主编了《广州植物志》。关于侯宽韶履历,广东省档案馆藏中山大学档案(1941年)这样记载:

  廿一年夏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廿一年秋奉委为农学院植物技助,月薪100元。廿七年秋辞该职,考入研究院肄业。在此六年中曾派赴海南岛工作约二年,湖南及广东各地工作一年。廿八年秋奉招往滇教学,研究院功课于焉中缀。旋奉委为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讲师,月薪110元,每周教课约十小时。廿九年改为农学院专任讲师,月薪国币130元,所任课约与上年同,同年十一月辞该职,恢复研究院学业。

  在《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一书第15页记述“农科研究所1935年度只有土壤学部招收研究生1名,以后,除了1938年、1944年没有招收研究生外,……”。结合资料,可能此判断有误,1938年,何宪章从私立岭南大学毕业后,进入国立中山大学农科研究院植物学部读研。在《华南植物研究所早期史》第107页,写到“此前对国产油桐、八角树之栽培管理,欲加以详密之研究,曾派研究生何宪章于1939年1-2月入广西,实地考察,调查报告刊于《Sunyatsenia》即《中山专刊》,其所作毕业论文即以《中国油桐之研究》”。何宪章于1951年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研究院,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进入广东省农业研究所,任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土壤力学及生物质能的研究,代表作有《植物油作柴油机燃料的研究》等。

  1941年10月,何椿年考入农林植物学部攻读硕士学位。何椿年(1906-1968),广东南海人,1926年考入中山大学预科,后入生物系,1932年本科毕业,毕业后与中大同学黄季庄合股在广州龙眼洞开办农场(20亩),1936年黄季庄撤股,何椿年独营。期间,受中大生物系主任董爽秋招聘,回生物系做任国荣教授之助教一年,后辞职回农场。抗战初期,何椿年到香港,其时陈焕镛教授已经把农林植物研究所搬迁至香港,并开始在香港招录研究生,何椿年投考进入研究所读研,师从陈焕镛教授,从事榕属植物研究。此后,他始终跟随陈焕镛,一直在植物研究所工作,1956年中国科学院兴建华南植物园,即选址何椿年早年经营之农场为园址,经过多年扩充始得今日华南植物园之规模。

  1943年,徐祥浩和谭景燊考入农林植物学部读研究生,师从蒋英教授,他们两位均是在栗源堡办学期间培养的研究生。

  徐祥浩(1920-2017),从事中国梧桐科研究,毕业论文为《中国梧桐科植物之研究》(图8)。著名的丹霞梧桐就是徐祥浩教授于1987年在丹霞山发现的新种。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直在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从事植物学研究。

8

图8 徐祥浩的硕士论文《中国梧桐科植物之研究》

  谭景燊(1918-2011),广东省开平人,1943年从广西大学农林学院毕业后,即考入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师从蒋英教授,主攻中国茄科植物分类学研究,1946年毕业后,随蒋英教授赴台湾植物研究所工作,后到华中师范大学任生物系教授,成为是该校植物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1947年,黄成就(1922-2002)考取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所陈焕镛教授的植物分类学研究生。黄成就,广东新会人,抗战时在国立西南联大读书两年,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考取国立中山大学研究生,1950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工作,专长于芸香科和壳斗科。1948年,贾良智(1921-2004)考取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师从陈焕镛教授。贾良智,四川成都人,1942-1946就读于华西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两年;1948-1951年在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读研究生,1951-1954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64-1984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任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竹类专家。

 

  四、农科研究所土壤学部研究生教育概况

  1935年度农科研究所土壤学部招收简浩然一名研究生,1936年招收陆发熹和张务本两名研究生。导师有邓植仪和彭家元两位教授。简浩然于1937年毕业,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土壤学硕士生,毕业论文题目是《根瘤细菌之研究》。

  1939年农科研究所土壤学部招录了李嘉猷和周鸣铮两名研究生(图9)。李嘉猷,广西灵川人;周鸣铮,浙江诸暨人。

9

10

图9 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三十年度(1941)上学期研究生名册(原件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1941年10月,国立中山大学在栗源堡期间,农科研究所土壤学部录取了张守敬、张本庚、茹皆耀三位研究生(图9)。从张守敬和张本庚两位研究生论文的评阅人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与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学术交流十分密切,研究生毕业论文考试聘请了岭大农学院的李沛文教授作为校外专家参与论文评审(图11、图13)。

11

图10 张守敬的毕业论文封面(原件藏于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12

图11 张守敬的毕业论文评阅人和评阅意见(原件藏于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13

图12 张本庚的毕业论文封面(原件藏于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14

图13 张本庚的毕业论文评阅人和评阅意见内封(原件藏于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茹皆耀是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第十四届农业化学系本科毕业生(图14)。1941年10月考入土壤学部攻读硕士。茹皆耀籍贯广东阳江,在1948年广州市十二科学团体联合年会上发表了《绿肥与土壤生产力关系之研究》。

15

图14 《农声》第266期民国三十一年八月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同学通讯录,左第一列为茹皆耀(档案存于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1942年,农科研究所土壤学部招收了华孟和黄媛堂两位研究生。华孟于1919年10月19日生于北京,1938年被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录取,后转入农业化学系学习。194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华孟随即考入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土壤学部,攻读农学(土壤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土壤团粒结构与水稻生长关系的研究。1945年秋,华孟被调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农化系技正。其间,于1946年夏回广东补行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然后返台继续工作。1947年秋,应母校之聘,到广州重新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的教学工作,任讲师,并继续他的红壤团聚体和团聚的研究。1948年夏,华孟北上受聘于北京大学农学院。1949年以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他多年主讲《土壤学》,特别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华孟认为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他除了翻译了俄文、英文的多本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物理学教科书之外,还编写了《土壤学》《土壤物理学》等教材。

16

图15 华孟的本科毕业论文

17

图16 华孟教授主编的教材

 

  五、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所)关于研究生的规章制度

  (一)招生办法:国立中山大学规定报考研究生必须是公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相当学系毕业者,报名时必须交大学全部功课的成绩单及个人入学研究计划(包括欲研究问题的题目及其重要性、材料来源及方法步骤等),如有论文或专著可同时呈交。

  (二)培养方式:研究生以进行科学研究、写论文为主,同时选学一些必需的课程。研究生选修的课程,既有专为研究生开设的,也有导师指定的课程,还有选学的本科生的课程,研究生由导师负责培养,导师检查学习进度并进行必要的指导,研究生论文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般研究生导师由教授担任(至少是副教授)。

  (三)修业年限:研究生修业年限一般都规定至少二年。国立中山大学规定必须修满27-36学分。金陵大学规定不得少于24学分,主修课程不得少于16学分。清华大学规定必须至少修满24学分。研究生如因工作需要或担任本校助教,年限可以延长一年。

  (四)考试方法:考试一般分笔试和口试。读研究生的考试成绩要求高于大学生。国立中山大学规定考试不及格的课程必须重修,全年成绩有三分之一不及格即令退学。

  (五)课程设置:

  1.国立中山大学农科研究所土壤学部

  必修课程有:高等土壤分析、植物营养、土壤讨论、土壤研究、硕士论文。

  选修课有:土壤形态分类、肥料问题研究、岩石学、土壤化学及分析、土壤物理、土壤微生物、土壤管理、土壤调查、生物统计。

  2.国立中山大学农科研究所农林植物学部

  必修课有:拉丁文、植物名词学、植物形态学、高等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法则、植物分类史、书报讨论、实习、硕士论文。

  (六)研究生待遇:抗日战争以后,研究生由教育部发给津贴,每名每年约300元,1939年起改为每名每月酌给生活补贴40元。抗战期间物价不断上涨,研究生除支领一般学生公费外,再酌给补助费,当时各学校给予的补助费不完全相同,1941年国立中山大学每年给研究生的生活补助费为国币600元,成绩优异的另给奖学金。1941年国立中央大学每月给研究生津贴80元,还给予膳食补助贷金。

 

  参考文献:

  1.国立中山大学现状,张掖,1937.10

  2.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1935-1990),刘曰仁等,辽宁科技出版社,1991.12

  3.华南植物研究所早期史(1928-1954),胡宗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2

  4.中国植物分类学纪事,马金双等,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

  5.华南农业大学校史,《华南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11 

 

  作者简介

  吴永彬,华南农业大学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 

 

  (特别鸣谢: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部张利梅副部长为本文提供的部分珍贵照片。)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